首页 > 社会 >

那些在广州的非洲人,他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生活?(2)

2018-06-16 07:06:41 网络整理 阅读:70 评论:0

商人们的一天从中午开始,直至深夜。登峰村南面的那条宝汉直街有着热闹的夜生活。

5 年前,当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教授麦高登(Gordon Mathews)抵达时,这条街还有夜市。临近的人行天桥上,潮汕来的街头摄影师专门为人们拍摄“游客照”,取景地不是广州地标“小蛮腰”,而是小北的高架桥和写字楼,商人们可以寄回老家告诉亲戚,这里是广州,他们就在这片区域生活。

从小北的地道开始,夜市一路蔓延,新疆人的烧烤摊热火朝天,湖北湖南人的“走鬼”摊位上,衬衫 15 元一件。

麦高登觉得那时的广州和 19 世纪末的纽约有些相似,来自各国的冒险者都聚集在此“揾生活”,找寻自己的位置。

“这些商人们带来了全球化,尽管这种‘全球化’和人们熟悉的 iPhone 或是大众汽车的全球生产相去甚远”,麦高登称,不同于那些有着雄厚财力和大量员工的跨国公司,这是一种“低端全球化”(low-end globalization)——只需要少量资金,甚至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低端全球化”的核心是一群“倒爷”,他们来自中东、非洲、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把这座世界工厂里的一切廉价商品运回本国。“非洲倒爷”成了麦高登的观察对象,他用了一年时间辗转广州各处,采访了数百位非洲商人,想弄清楚他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生活。

这延续了之前麦高登在香港重庆大厦的研究。2011 年出版的《重庆大厦》关注这里的南亚人和非洲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世界中心的贫民窟”。建于 60 年代的重庆大厦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有着诡谲的色彩,混合了廉价宾馆、货币兑换店、餐厅、店铺,虽然地处尖沙咀,店铺租金却常年保持低位。一位香港警察曾告诉麦高登,这里的犯罪率并不比香港其他地区高,但它仍给人“贫民窟”的印象。许多南亚人和非洲商人很少走出这栋大楼,甚至很少走出格子铺,单凭关系维持生意。

标签:如何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