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不做茶农,信阳“茶三代”的出路与乡愁

2019-02-08 04:36:05 网络整理 阅读:145 评论:0

不做茶农,信阳“茶三代”的出路与乡愁

2月2日,信阳茶农杨少富一家(女儿杨嫚正在返乡途中)。

入冬,车云山村家家户户门前,都堆着一米多长的柴火垛。村子在半山腰处,温度比山下低。这些劈柴都是年前就准备好的,待到谷雨时,用来烧锅炒茶。

锅里正炒着的茶,不断散发出青草和板栗的香气,这是信阳人最熟悉的味道。喝上口热茶,也是信阳人的待客礼节。不管身在何方,路途多远,一回家就能听到,“坐着歇歇,喝杯茶吧”。

信阳被称作北国江南,车云山位于鄂豫交界的桐柏山区,是传统的“信阳毛尖”核心产区。杨嫚的父亲杨少富,靠着茶园,养活了一家五口人。

炒茶制茶,挣的是辛苦钱。到杨嫚和弟弟杨柳这一代,传承成了最大的问题。杨柳曾经多次说,自己“不想当茶农,没什么意思”,因为“做茶太累了”。

冬去春来,更多的车云山茶农,依然在坚守。

绵延千年的风俗画

对信阳人来说,茶,就是一张名片。

在北京工作,春节返乡前,总有同事不忘提醒:回家带点特产啊,来点毛尖大家尝尝。

可是信阳毛尖,来得永远不急不慢。好茶要在年后一两个月,待到谷雨时节,茶树熬过一个寒冬后,才肯吐出嫩芽来。

这是茶叶在和倒春寒较劲。

鄂豫交界的桐柏山区,山高林密,是茶叶生长的好地方。早春时节,山上还很冷,采茶工得穿着棉袄上山。用指甲轻轻掐着嫩尖,一天采不了几斤。

这是与时间的赛跑。等到天气一旦回暖,茶叶便开始“疯长”起来,“那采茶就像打仗一样了。”杨少富说。

采完茶仅仅是第一步,制茶,更是一种抢时间的劳动。屋子里支上大锅,便搭建起一个制茶“车间”。茶农系上围裙,套上护袖,便开始劳作。

每当这个时候,杨少富一家,就像炒茶房那两口大灶里的柴火一样,火不灭,人不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