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实验安全:高校不可懈怠的红线(2)

2019-02-19 04:33:02 网络整理 阅读:129 评论:0

另一项面向北京某高校的调查也发现研究生群体存在一定的安全意识盲区。突出表现在:不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安全使用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的知识,有不良的实验工作习惯(如不适时穿防护服、在实验过程中吃东西等)。还有一项基于江西某高校化学类研究生的调查也有相似发现:有17%的研究生从未接受过实验室安全训练;51%的研究生不会用灭火器但希望学习使用;仅有6%的研究生从未在实验过程中发生过事故。由此可见,高校实验安全要从研究生抓起,给他们上好“迈进实验室之前的第一课”。

建立理性的科研安全意识

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课题组2018年对全国34所高校2800多名理工科在读研究生进行了“实验安全与实验教育”的问卷调查,23%的调查对象认为“我从事的研究,决定了它必定存在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这一表述符合或很符合研究生的真实想法,反映了他们对实验风险的警觉。具体到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研究生对潜在危险更易察觉,这一比例上升到42.0%,而他们识别到的主要隐患是:漏电(29.1%)、中毒(23.5%)、火灾/烧伤(20.9%)、割伤等机械伤害(14.9%)、辐射(5.9%)以及传染(5.7%)。

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对科研风险的感知与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有显著正相关。

可见,高校既要呵护研究生在科研里承担风险的勇气与勇于创新的激情,也要引导其识别漏电、中毒、火灾、辐射等潜在风险并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此外,有11.0%的调查对象对科研风险过于敏感,甚至动摇了对就读专业的认同感。对这部分人群则要通过安全..及日常指导,增强其对实验安全与风险预防的信心。

减少实验室日常违规行为

根据著名的“300∶29∶1”安全法则:300个隐患或违规,势必会产生29起事故或轻伤,其中必有1起严重安全事故。对安全隐患的排查以及对规范操作的执行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以主要隐患之一的漏电为例,在与之相关的一道安全常识判断题里,17.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错误答案,认为可在实验室内用电器取暖或做饭。在与佩戴防护面罩等预防行为相关的一道题里,15.4%的调查对象从不使用必要的防护措施,5.9%的人想起来才用,还有4.3%的人需要提醒或监督才用。这些数字表明:对于四分之一的研究生而言,无论是思想松懈还是过于胆大,实验安全意识都还未落实为日常实验行为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