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匿名作家计划就像隔着幕布倾听音乐(5)

2018-07-09 04:37:00 网络整理 阅读:113 评论:0

主持人:昨天我在跟三位老师讨论今天活动的时候,梁文道老师提出一个疑问,作为一种可以被清晰辨认的风格,本身到底具不具备审美价值?有风格是一件好事吗?

路内:我个人觉得,在小说写作的元素和语言风格之间是一个叠加的问题,但也是可以拆分的。短篇小说有多种范式,你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套用不同的元素,或者用其他的语言风格来转换到常用元素中去。一旦被这样转换往往就认不出来了,因为文字的可变化性还是比较强的。

我觉得对一个画家来讲可能也是,你去看毕加索早期的画都是很写实的,看不出是毕加索,“这是毕加索年轻时画的”,那只能认。后来经过了变化,变成了某一个样子。

梁文道老师讲的品酒的故事,让我想起地铁里面拉小提琴,后来真的拉来一个很有名的小提琴大师在地铁里拉,也没有人认出他是大师,认为就是在那里卖艺的。

张悦然: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是非常愿意和之前的自己决裂或者和之前的风格做一个断裂的。但我觉得作家再想和他之前的风格断裂都不可能是彻底的,都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的决绝,因为是同一个人,同一个灵魂,中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如果没有这种坚决的决心,他是非常难以从之前的风格中,去做一个比较大的转变的。

大概在我十年前写完一本长篇小说的时候,我决定做一个特别大的转变,这个转变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我自己觉得很彻底。但是其实当我把这个作品拿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在里面能找到很多之前的元素。风格的问题可能对很多作家早年来说是他们的城墙,一个人要确立自己的王国,他必须要筑墙,为了把自己风格确立牢固,这个墙肯定越筑越高,越筑越好。等他成了一个成熟的作家之后,这种风格可能就变成了一种限制,他又忙着拆墙。他觉得我希望看我的疆域多么宽广,我希望我能够去我之前没有去过的地方,所以就变成了一个拆墙的过程。可能每个作家都有这两个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