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中国共享单车,无非是一场闹剧

2018-08-03 03:46:19 网络整理 阅读:151 评论:0

转眼就到了2018.ofo也传出了要被滴滴收购的消息,那么这些年如日中天的共享单车到底经历了什么,笔者带大家分析一下。

2016年可谓“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元年”,遵循该模式思维的产品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同年度兴起的还有“网红经济”。但相比于后者,共享经济的表现确实欠佳。投资者前仆后继进军想要分得一杯羹,继共享单车之后兴起了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但整个行业似乎迅速由盛转衰,首先倒下的公司中不乏那些融资中的“新秀”、获得雄厚资本领投的热手VC:

中国共享单车,无非是一场闹剧

“我认为(盈利)没有太大难度,只要能融到足够的钱就可以实现,当然融不到钱是所有问题的表现。”共享汽车EZZY创始人付强如是说。的确,过饱和的共享经济行业盈利周期长、竞争激烈,公司如果没有大量资金作为后援,那么资金链断裂是导致其覆灭的常见原因。即使是仍在市场上的共享经济业务也大多已是苟延残喘——投入、维修成本高,丢失折损过大,,根本见不到盈利的影子。

除了缺少打烧钱仗的资金,行业的迅速衰落的原因是多样的。

共享单车理念的兴起,即制造了行业风口,也使不少投资者望着成本高昂的自行车领域叹息止步,但敏锐的创业者提出:如果复制这种思维,应用在相对冷清的其他领域,岂不妙哉?

于是有了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领域的创新拓展。

2017年初共享雨伞开始初露锋芒,大量资金的进入使创业公司遍地开花。但相比于共享单车适应人们“最后一公里”的交通衔接需求及其他的出行需要,雨伞的市场需求显得太过弹性:要“恰逢下雨又无伞”,其使用频次可想而知,加之低廉的收费与庞大的线下运营成本,这个“靠天吃饭”的脑洞似乎有些荒谬。共享经济中一切看流量,如果共享雨伞的用户数量难以上升,想要依靠投放广告来盈利更是无稽之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