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3500年前辽西人已经开始种水稻(3)

2018-06-19 05:39:05 网络整理 阅读:141 评论:0

一般大沟上宽1.5至3米,底宽0.5至l米,深0.9至1.2米,中型沟上宽1至1.5米,底宽0.4至0.5米,深0.5至1米;小型沟上宽0.5至1米,底宽0.3至0.5米,深0.3至0.5米。沟与沟交汇处皆呈喇叭形。在中型沟G6东端与Gl交汇口处,G10东端与大沟G5交汇口处及中型沟G3南端与G10交汇口处,发现沟内均有较深圆形柱洞遗迹。根据这些柱洞遗迹现象分析,推测可能是在沟间设置有蓄水、排水设施。同时又在揭露面的东北角处,发现大沟G1北端与G6交汇点至G8东端交汇点之间,分叉出两条沟,形成了一个三角区,大沟与中沟水通过此三角区汇合又分流。这些纵横交错、相互连通的水沟又将大地分割成若干长方形地块。

据此,当年务欢池遗址发掘首席专家孙守道认为,这些沟渠网络“最可能为灌溉稻田的水渠遗迹”。近些年来的深入研究与挖掘证实了孙守道先生当年的判断。

与高台山文化应属同一时代文化遗存

“务欢池遗址灌渠的发现纯属偶然,我们当年发掘时,发现墓地周边有人工开挖的沟坑遗留,最初以为是壕沟。”胡健回忆说。在古代墓葬遗址中,经常可以发现古人为了防止洪水冲毁墓地而人工开挖的排水沟。但是在务欢池遗址,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队员渐渐否定了这一分析,因为沟坑遗留不仅仅分布在墓葬周围,还向远方延伸,虽然扩大了一些发掘面积,仍然没有找到尽头。从揭示出的17段沟的宽窄深浅布局看,可能是一种水渠性质的遗迹。明显可分为干、支、毛渠,并在其交汇处还发现有排水、泄水、分水等设施遗迹现象。因而初步认定这是一处古代人工挖修的原始农田灌溉系统。

关于它的具体年代问题,首先要从它的层位看,与墓葬皆开口于同一层位下,二者并无打破关系,但沟内所出土的陶器特征具有典型的高台山文化类型特点,两者应属于同一时代文化遗存。高台山文化是我国北方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文化,遗址位于辽宁沈阳新民市高台子村,距今3500年,据此可以推断务欢池遗址中的墓葬也属于这个年代。

“高台山文化类型的陶器特征非常明显——陶器有个"高领",或者说"长脖颈",就像动物界中的长颈鹿一样易于识别。”胡健告诉记者,务欢池遗址发掘共开5×5米探方92个,面积为2300平方米,揭露出墓葬35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可辨认出器类有高领壶、高足钵、碗、罐、甑、鬲、杯、舟形器、纺轮。还有石刀、砍砸器等。其中,高领壶是高台山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既然沟渠内存在着墓葬中的大批遗物,沟与墓之间又无打破关系,那么只能说当时先有沟渠的存在,然后才有墓葬的出现,两者属同一时代文化中的不同时期遗存,沟渠的年代稍早于墓葬。也就是说,早在3500多年前的夏末商初时代,这里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引水灌溉、播种水田的农业生产技术。孙守道先生将务欢池遗址古灌渠同国内国际古代水稻种植的传播线路联系起来,认为这一发现增加了我国水稻种植的传播路径。

(本报记者 刘勇)

作者:刘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