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李迅雷: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基建投资的前世今生(2)

2018-08-15 01:11:22 网络整理 阅读:101 评论:0

通过发行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应该是政府第一次大幅加杠杆。199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常务..通过的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国家财政向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

增发的国债,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投向:(1)农林水利建设。重点安排水利建设投资,全年水利建设投资达到358亿元。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大江大河防洪水利工程;重点海堤加固工程;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林业和生态项目,主要是国家重点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以及国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十大防护林体系建设。

(2)交通通信建设。通过增加投入,加快铁路、公路、机场、航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国综合运输体系。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支持城市供排水、供热和污水、垃圾处理,城市道路等方面的项目。

(4)城乡电网改造。这是国家第一次大规模进行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5)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计划建成250亿公斤仓容的粮库。

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下,从2000年开始,GDP增速开始反弹,到2003年和2004年,GDP增速均超过了10%,,存在投资过热的隐患。2005年财政政策开始转稳健,在控制赤字方面,2005-2007年三年的赤字数分别压缩了198亿元、251亿元和749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接近2.6%下降到2007年的0.8%。

2002年,原财政部长项怀诚曾用“政治智慧”来解释“积极”二字的来由:在先后于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和1998年3月举行的九届..一次会议确定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不久,一下子改弦更张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人们很可能一时难以接受。出于避免引致不必要震荡的考虑,便采用了其本意在于扩张需求的所谓“积极财政政策”的模糊说法。就其含义而言,积极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代名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