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从山跨到海——首钢改革创新的标杆性意义(3)

2018-09-06 02:04:58 网络整理 阅读:196 评论:0

随后天车退下,炉前两扇大门似的厚厚的挡火板掩住慢慢回直的炉身,只剩下一条一米宽的门缝留作观察之用。此时可见炉内烈焰奔腾,氧枪自顶部炉口伸入吹氧,通红的火舌随着吹氧的节奏闪烁喷吐,热浪灼面而来。人经过挡火板正面时,即使8米开外,也要快速通过。最后一炉钢就要出炉了。

时间最终定格在12月19日21时46分,随着灿若明霞的最后一炉钢水缓缓排出,炉前面,,老工人程国庆一家捧着业已去世的父亲的遗像伫立良久,喃喃细语。照片上的男子正值壮年,胸前挂着一排劳动奖章,微笑地注视着炉火渐暗。至此,首钢兑现承诺,首钢集团北京石景山区钢铁产业炼出了最后的一炉钢。

厂东门铭记改革与青春

首钢厂东门就是变迁的起点。这座建于1992年的仿古建筑,见证了首钢的辉煌,也记录下这座百年老厂从“山”到“海”的巨变。朱红色的墙壁,一大两小三个门洞,两侧悬挂着黑底金字的首钢总公司和首钢集团的牌匾,让来到首钢的人们迎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凝重。

厂东门西北侧,就是首钢的班车站,每天都有不少职工在这里乘车,在北京与迁钢、首秦公司或者京唐公司之间往返。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后,厂东门成为新老职工留影怀旧的地方。无论是退休职工还是新进厂的年轻工人,厂东门都留存下了他们青春的记忆。

2015年5月25日,为让路长安街西延工程,首钢厂东门将启动迁建的消息再次惊动了不少首钢人。不少首钢老职工来和厂东门“道别”。

全国劳模、首钢电焊专家王文华动情地表示,他1981年入厂,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经过厂东门,一走就是20多年。厂东门就是他从校门走出迈入社会的大门,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大门。

首钢劳模屠学信告诉记者,“厂东门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也见证了首钢的辉煌功勋,而迁建厂东门,标志着首钢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92年初,时任首钢设计总院副院长的姜蔼茹接到“仿北京古建筑修建厂东门”的任务,从设计到建设只用了半年时间。首钢退休职工陈尚彬老人回忆,当时接到去考察北京仿古建筑的任务,设计总院派了一辆大面包车,他和几位同事在北京城内见到仿古建筑的大门就拍,当年这些仿古建照片为首钢厂东门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如今,首钢厂东门已经完成迁建,离原来的位置不远。在厂区改造完成后,厂东门将成为园区一处重要景观与市民相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