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40年前,鲁冠球如何从乡村铁匠成长为百富榜大佬?(2)

2018-09-25 21:08:14 网络整理 阅读:95 评论:0

利用3年铁匠生活中对机械农具的兴趣和钻研,鲁冠球筹集了3000元办了个米面加工厂,让乡民们不必再走七八里地到镇上磨米面。

鲁冠球说,“那时候都计划经济,私人搞机械要用计划的电就不行。我搞了6年,搬了7个地方。”这段时间最大的苦闷是:“不被承认,没有被评上先进,拼命干也没有什么荣誉。”

那个年代不允许私办工厂,虽然他的米面加工厂没有挂牌,但后来还是被发现了。被查处的时候,他把所有的家底,1150块钱盘点好后,连同账本、印章全部交给大队。为了还清欠款,还把祖父遗留下的三间旧房都卖掉。第一次创业就让自己倾家荡产,父母的血汗钱也化为乌有,鲁冠球成了别人眼中的“败家子”。

转机源于1969年的一次机遇。1969年,中国“第一次全国建设县修造厂工作会议”召开,政府提出了“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的要求。

24岁的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筹集了4000元钱,带着6个人,架起一座火炉,置办了几把铁锤,于1969年7月8日在一间只有84平方米的房子里,创办起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这是日后万向万亿帝国的开端。

据媒体报道,鲁冠球接管的公社农机修配厂,其实是一个烂摊子。由于没有名气,厂子生产的万向节产品大量积压,很多工人半年都没有领到工资了。鲁冠球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他积极组织30多名销售人员,北上南下,到处打探万向节产品的生产销路。

当时为了生存,除了生产万向节之外,厂子还生产过船钉、铁耙、犁刀、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1978年左右,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1970年代,实现日创利润10000元,员工最高收入突破10000元。

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使得工厂仅有的一点技术力量和资金非常分散。197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那一年拉开大幕,鲁冠球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把当时已经年产值达到70万元的“多元化”产品调整掉,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配件万向节(万向节即万向接头,英文名称universal joint,是实现变角度动力传递的机件,用于需要改变传动轴线方向的位置,它是汽车驱动系统的万向传动装置的 “关节”部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