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世界粮食日看改革开放40年中国餐桌变迁

2018-10-16 22:39:42 网络整理 阅读:212 评论:0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在什么年代,吃饭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生活巨变,尤其是在“吃饭”的事儿上,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没啥可吃”到“想啥吃啥”历经了天翻地覆地变化。曾存留在老一代人记忆中的“饥饿感”已埋藏在内心深处,但对粮食的那份敬畏之心却未曾远去。

世界粮食日看改革开放40年中国餐桌变迁

今天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在以“努力实现零饥饿”的主题倡导下,中粮集团展开了一次中粮人对餐桌上的“变迁”回顾——

那个年月里的“饭”是最珍贵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没有东西可吃。”退休已近二十年的陆穗峰,一提起“吃饭”这事儿,不由得这般感慨道。对食物的渴望,是那段岁月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中粮是执行国家粮油食品进出口政策的政策性公司。作为粮油食品领域的专业贸易公司,这一时期的中粮被赋予了经营及管理的双重职责。1952年9月,在北京组建的中国粮谷出口公司、中国油脂出口公司和中国食品出口公司正是中粮的前身。起初,中粮就是由这三家专业贸易公司合并而形成的,自此而后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小麦、玉米、大米、大麦、大豆、油料、原糖等大多农产品以及罐头、蔬菜、酒、饮料的进出口贸易,均由中粮统一经营和管理。

世界粮食日看改革开放40年中国餐桌变迁

那时,粮票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不次于钱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因为粮食的供应不足,每人每月的粮食都有严格的定量,且仅能用规定的粮票购买。在那段“勒紧裤腰带”的岁月里,举国上下无一不对粮食报以最高敬意。一如马燕在儿时对糖纸的“敏感”,又或是李艳萍印象中“一扫而光”的饭桌……这些都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吃”最深刻的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