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徐工集团:“中国制造”重器的“一根筋”与“绕指柔”(3)

2018-10-19 13:47:19 网络整理 阅读:158 评论:0

发展道路之“柔”:调整“身段”适应风云变迁

纵观40年..,徐工经历了起起伏伏、浴火重生。徐州是老工业基地,八九十年代同期的40多家国有企业几乎已“全军覆没”,徐工却实现了“凤凰涅槃”,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典范。

在王民看来,如今徐工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再是个体制僵化的老国企,而是拥有世界级管理架构的现代化企业。在企业管理、市场拓展中的“柔”,让徐工不断调整“身段”得以长远发展。

“改革开放为企业的集团化与上市、管理机制改革打开了‘窗口’,更为重要的是,让徐工的‘国际化之路’从理想走进现实。”徐工机械总裁助理、徐工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建森说。

自成立以来,集团从“卖产品”开始,到通过在国外开办工厂、并购企业和研发机构,将人员、资本和技术在国外落地扎根、开花结果。“洋朋友圈”不断扩大,“一带一路”越走越宽。

刘建森称,2017年,徐工主营收入创造历史新高,利润同比增长超350%,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健康轨道。在近千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中,有30%来源于“洋朋友”,这主要得益于徐工在国际市场和“一带一路”建设上的“柔性”。

“徐工的海外市场、海外工厂坚持‘入乡随俗’‘落地生根’,与当地需求融为一体,而非‘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刘建森举例说,例如澳大利亚使用的矿山机械,对于布线、油漆,乃至每一个焊缝的细节都有着特殊要求。因此,徐工对于出口的每一台机器都“个性定制”,按照当地标准持续“本土化”。

“比如在欧美国家,由于操作员身形不同,驾驶舱内的踏板宽度、高度都要进行个别调整,以适应当地需求。‘量身定制’成为徐工发展的活力源泉。”刘建森说。

在杨东升看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工程机械行业,多品种小批量成为趋势,复杂性越来越高,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多,这就离不开“柔性生产线”。

“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正在从面向库存变成面向订单生产。”杨东升认为,在库存管理与生产效率之间实现平衡,在于数据和技术打通的“柔性之美”。

徐工集团:“中国制造”重器的“一根筋”与“绕指柔”(3)

图为徐工集团大吨位轮式起重机智能制造基地 徐工集团供图 摄

在徐工集团的厂房内,有一台智能大屏即时闪烁着全球范围内60多万台“已联网”的徐工制造设备的开工率、油耗情况、故障率等。

根据庞大的实时数据,企业得以掌握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作业时间等,以此指导下一季的生产与市场。通过对数据的响应和调试,一条生产线可在轻量机器和重型机械间“自如切换”,实现后端的“快速响应”。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与国际化成为徐工长期坚持的两大战略主线,也是企业“大而不僵”的核心基因。徐工集团是改革的产物,又在改革中不断成长,徐工的发展史是中国工业变革图强、国企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的一个缩影。

亦如王民所说,“改革开放为企业带来了大浪淘沙的历史机遇,但作为制造业,只有一根筋‘坚守初心’,坚持‘工匠精神’,才是发展之道。”(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