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姜超:货币松了钱却少了,放水为何难出银行间?

2018-07-06 01:31:04 网络整理 阅读:142 评论:0

货币松了钱却少了,放水为何难出银行间?(海通宏观姜超、梁中华)

摘要:

监管政策落地,货币逐步宽松。本轮国内调控和监管政策收紧开始于2016年下半年,央行统筹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逐渐成为深刻影响金融、经济领域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但是在具体落实节奏和强度上又有些细微差别。宏观审慎支柱发挥效力需要多项监管政策的落地实施,但是在2017年的时候,很多监管政策还未完全落地实施,所以2017年的主题是收紧货币政策,通过管住货币的“总闸门”,实现控制金融和经济领域杠杆的目的。但是2018年以来,各项监管政策相继落地后,宏观审慎支柱开始发挥功效,货币政策则逐渐回归中性,甚至略有宽松。

货币逐渐松了,钱却还少了!尽管货币政策边际上有所放松,但今年以来实体的直观感受不是钱多了,而是钱更少了。截至5月中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继续维持在8.3%的历史低位,其中M1增速从去年的10%以上大降至6%,反映整体的银行存款增长依然乏力。银行对存款的争夺战也更加激烈,今年以来银行大额存款利率普遍上浮,负债成本较高的结构性存款呈现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银行表外理财尽管没有纳入货币统计,本质上和表内存款非常像,也是存量货币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今年这一块增长也相对有限。

钱为啥会少?货币难出银行间!经济中大部分的货币还是通过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央行“印”出来的。但是金融监管政策逐步收紧后,商业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部分途径被封堵了,货币难以流出银行间。第一,银行通过非银金融机构创造信用货币的渠道被封堵,导致银行股权及其它投资增速从16年64%的高位一路降到今年5月的-2%。第二,同业存单、同业理财被限,影响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效率。第三,因为通过非标进行融资的企业,很多是受到信贷政策限制无法从银行拿到贷款的,而今年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加剧,所以银行通过非银机构创造货币渠道受限后,通过贷款、债券创造货币的规模增速不增反降,最终导致整体货币增速下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