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每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激烈争论中 农业改革打破束缚终获成果(2)

2018-08-17 02:05:45 网络整理 阅读:57 评论:0

NBD:1982年您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到社科院工作,当时改革初期的农村景象是怎样的?有没有去农村做一些调查?

每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激烈争论中 农业改革打破束缚终获成果(2)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张晓山:1983年我去山东德州陵县蹲点调查,在那里调查了几十天时间,让我得到很多锻炼,学到很多东西。

当时社科院哲学所的陆学艺老师很有“三农”情结,有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觉得农村这么穷,农民这么苦,我应该为农民做点事情。他后来搞社会学,作为一个著名的社会学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对农村的问题能够有敏锐的感知。另外,他本身对数字比较敏感,通过分析数字能够发现很多问题。

老陆搞研究工作非常执著,他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当时他带领我们在全县各个行政机构走访,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到村里农户去做调查,让我们专门到一个公社蹲点。

鲁西北地区非常贫穷,后来包产到户种棉花,当时叫“鲁棉一号”,之后棉花丰收,农民把棉花卖了就有了一点钱。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户家里衣食住行等总体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差,但至少能够解决温饱了。

当时感触特别深,觉得研究“三农”问题非常重要,必须要踏踏实实去做,真正深入基层。

调研结论转化成政策语言

NBD:看到一些文章里写到您之前也有参与过九号院的工作?

张晓山:实际上那时候我们离决策圈相对远些,但因为毕竟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又搞农业研究,对这块工作比较感兴趣,我的一些好朋友、同学也是当时发展组(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成员,所以了解得比较清楚。那时候也有过一些交集,读过不少发展组成员写的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参加过发展组在所里举办的报告会等。

当时发展组是一个著名的团体,有陈锡文、杜鹰、周其仁、张木生等人,还有后来担任我所副所长的邓英淘也是发展组的骨干。发展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中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中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