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电子书还值得做吗?

2019-06-30 06:11:59 暂无 阅读:902 评论:0
电子书还值得做吗?

这两年的电子书(除特别解说,本文的电子书均指公共阅读范畴)市场宁靖静了,以至于无论出书商照样发卖商都只好把目光投向更多的范畴好比IP孵化、AI人工智能,从而抛却了当初好多对电子书不切实际的想象。

但这两年的电子书市场其实又不屈静。跟着掌阅科技、阅文集中文在线等数字阅读企业的上市,电子书的真实面容和市场前景逐渐让所有人改变了见解;跟着一波免费阅读App的骤然崛起,关于免费、收费的计较再次涌起,也让电子书的地位和脚色络续地发生某些细微的转变。

电子书的市场仿佛还没有走到爆发的阶段,就起头放缓了进步的脚步。

这几年陆续发布的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露,国内数字阅读(包含电子书、数据库、电子文献、电子阅读器等)市场规模在2012~2013年,曾经一连两年增速跨越40%。但从2014年起头则从昔时的37%一路下滑至2018年的19.6%,财富规模254亿元。在后几年的数据里,再减去数字阅读硬件、数据库、电子文献的进献,或许会显得更多真实。厥后几年的数据里,再减去数字阅读硬件、数据库、电子文献的进献,或许会显得更多真实。

同期,由开卷信息公司陆续发布的年度图书零售规模增速则从2013年起慢慢不乱在10%以上,在2017年更是达到14.6%的高点,根基能够算平稳成长。

从2007岁尾亚马逊发布第一代kindle算起,普遍认知中的电子书时代,仅仅曩昔了12年,但当初那些发出“电子书将推翻出书业”的声音早已经不再响起。在这十余年间,电子书从出书业的有效增补、出书业的将来,到出书业的转型偏向之一,再到出书业的“鸡肋”,既失去了昔时妄图推翻财富的决心,也似乎失去了持续开发进步络续求新的或者。

在好多出书人眼中,电子书,一会儿变得非常作对。电子书还值得做吗?

谜底是一定的。电子书或许无法承载整个出书业的转型压力和将来重担,但每年上百亿的规模也不是凭空发生的,至少今朝也找不出更好的产物来填补这么一个缺口。更况且,年青年头一代更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更是值得深耕,电子书好歹也算给年青年头用户的一种选择。

当前的问题是,若是值得持续做,那么电子书内行业认知里,现阶段事实应该饰演什么样的脚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只有找准了这个定位,才有或者对电子书的成长和将来更明确,不至于渺茫。

对于电子书的从业者,电子书已经逐渐演变出了四种属性。

对于内容出书商和一部门专注、垂直于数字阅读的..商,电子书最主要的是内容属性。在电子书财富链条的这一环里,内容必需成为第一要素,才有或者络续缔造更多更好的收益。在这种属性下,发卖是最终方针,但确保内容品质也是主要义务。这个属性对电子书的成长带来的鞭策效应有然则不显着,历久的发卖拉动很难,究竟好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培育、对峙的过程。

对于一部门综合型的..好比电商..,电子书最主要的属性是通俗商品。以电商为首的综合..追求的是品种、价钱、规模,内容的好坏是一个考量身分,但不是需要身分,因为他们总相信本身只要给流量,什么作品都能卖出花儿来。这个属性对应的最终方针是利润,发卖是一种手段,能够不择手段,只为更好的利润。

对于一些半途杀入的非本行业..,电子书最主要的属性则酿成了对象。个中最典型的是某..的一分钱免费读策略,首要用他们的支出对象支出一分钱就能够免费阅读..上的电子书,在短期内就为本身的支出对象拉新数百万用户,而支付的成本微乎其微。比来一年多异军突起的各类免费大军,更是把电子书的对象属性施展得极尽描摹:免费拉来的上百万的月活数据,能够给资源市场讲更多美妙的故事。这个属性对应的是流量,为了流量电子书也能够不择手段。

对于一些生态型产物和..诸如微信,电子书最主要的属性其实只是生态闭环的一个构成非主要部门罢了,有更好,没有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他们自己就是流量主、生态主、市场大佬,并不指望每一项买卖都成为提款机,所有的买卖和选择都是为了加倍雄厚本身的生态圈,从而在最优的选择中获得最大的回报。所以他们在周全撒网的过程中能够不计成本、掉臂死活,甚至或者损坏一些行业的固有生态。但遗憾的是,电子书固然成为生态一环,却绝对不是谁人最优的选择。

对于电子书的使用者——读者而言,电子书和他的前身图书的属性也发生了转变。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鼓起之前,图书成为读者获取常识、资讯最首要的渠道和体式之一,读者的时间成线状、块状的分布在图书阅读上。

但跟着手艺的飞速成长和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工作节奏的加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读者供应更多、更便捷的获取资讯的渠道和体式,也把用户块状、线状的时间切割得散碎不胜。图书和他的后继者电子书对于读者的感化逐渐从必备花样改变成了陪同花样,逐渐在读者那边失去了专属时间权力,不得不与各类视频、音频、游戏等争夺有限先时间。在易观千帆5月份的App日活统计中,有声应用、视频应用、资讯应用的排名都远远高于电子书应用。排名最高的掌阅也仅仅是第25名。显然,在这场碎片时间的争夺战中,谁能匡助用户更多地分派和使用时间、谁能更有效地行使碎片闲暇,谁就有了更大的优势和将来。

在这场战争中,为什么电子书会落在了下风?则与电子书所演绎出的四种属性慎密相关。

在电子书的内容属性和商品属性下,从纸质图书的选题谋划到最后印制上市、电子版同步刊行,最后进入万万读者手中,完整地形成了一个闭环。

但在这个闭环中,自然地形成了上游出书商、中游批发商和粗俗零售商,他们各司其职,各自尊责完成本身的一个环节,直至最后把作品一锤子地交到读者手里。至于读者买了书读没读、怎么读、懂不懂、好欠好,则与上、中、粗俗没有了任何干系,他们已经进入到来去的新书打造中去了。

在卖方市场下,如许的闭环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手里有货就不愁卖,哪里还顾得上用户买了之后的问题。但一旦进入买方市场尤其是选择更多和可替代性更强的时候,若是照样“一锤子生意”而轻忽了用户的体验和消费感触,就只能承受用户的流失与市场失败的吃力果。

电子书的后两种属性——对象属性和生态属性,外观看起来是其他移动互联网产物行使电子书的获取成本低等特点盘剥其价格,用来作为本身的拓展手段和对象。但这也正好解说,电子书对于更普遍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及其用户并非无处可去,而是需要更正确地找准需求、用好策略、选对思路。

当电子书和他的前身图书从一种常识必需品酿成一种生活陪同品时,似乎远离了其初心,但其实更好地融入生活,或许才是在资讯满天飞的时代更好的选择。

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也就变得越来越贵重。当我们认为电子书没人看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替用户念书”不光成为一种现象,还衍生出了一门年收益数亿的财富——2016年樊登念书会就就拥有了140万会员实现了上亿的营收,2018年营收跨越4亿,今朝估值数十亿;一年讲50本书的罗辑脑筋从“天天半小时读本书”起身,慢慢拓展本身的买卖形态、深挖念书的潜在价格,斥地上线的获得App2018年5月用户就跨越了2000万。他们仅靠会员分销的樊登念书会,都凭一张嘴就获得了每年数亿的收入和数十亿的估值——还有一个加倍清脆的名字叫“常识付费”。

这是一种事业吗?不是。这只是一种加倍契合用户当下需求、加倍迎合用户需求的阅读体式的改变罢了。

面临满屏的各类App,尽量有心想看看电子书,用户很轻易就陷入了选择难题:不知道比来有什么好书,也没有太多系统的时间能够看完一本书。怎么办?樊登和罗辑脑筋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我来帮你选书,我来帮你念书,你只需要张开耳朵听就能够,还不延迟你做做家务、开个车、上个茅厕……这其实已经不少在售卖产物,而更是一种叫念书的办事,把一本书嚼碎认识读给读者听。传统的从业者感觉这种解决过于主观、也很难解读得正确甚至有时候会对照偏颇,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每小我拿到一本书不就是如许吗?在公共阅读的领域内,读者尽量听了别人讲解的一本书,他也有好多的渠道去印证和判断。更主要的是,如许的阅读,不是我们传统出书业所懂得的“传道受业解惑”,而是一种生活的休闲体式。

所以,电子书的平静,也能够懂得为碰到了“瓶颈”,面临来势汹汹的有声内容、视频内容和游戏内容,无法更有效地掠取到用户的时间,也无法改变用户对于电子书刻板的印象,逐渐碰着了一个隐形的天花板。

或许,电子书也需要更多的改变了,从售卖向办事改变,让用户更天然、更简洁、更便捷地获得内容,而不是获得一本严寒的书;从单一贯多元改变,让一本书呈现出更多的或者,文字能够是一本书,声音能够是一本书,视频也能够是一本书……

出书人杂志

[publishers]

随性念书,卖力写字

严峻活跃,偶然脱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