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苏轼与他生命中的三位女性,个个一往情深

2018-08-05 04:25:38 网络整理 阅读:81 评论:0

苏轼与他生命中的三位女性,个个一往情深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6年12月19日)卯时,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年7月28日),终年66岁。与欧阳修(1007~1072年)、王安石(1021~1086)同寿。三位女性,一为王弗,一为王闰之,一为王朝云。以下分述之。

王弗,眉山青神人,乡贡士王方之女。宝元二年(1039年)出生,小苏轼3岁。至和元年(1054年)7月嫁苏轼,年16。治平二年(1065年)5月28日病逝,年27。苏轼《蝶恋花》一词有人认为是苏轼在亡妻故去之后,回忆夫妻初次相遇的美好时光: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与他生命中的三位女性,个个一往情深

关于苏轼与王弗,有两个传说。一是“观鱼姻缘”。版本之一说的是苏家与王家同为眉山士族,常有往来。一次,王弗父亲王方邀请乡贤名士游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即可看见被南宋范成大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泉水池。这个水池并无奇特之处,但若是在池边击掌,池中小鱼就会汇聚而来。一群人见此奇观后,纷纷为此水池取名,或曰“观鱼池”,或曰“观鱼塘”,正在山中读书的苏轼与王弗同时取名为“唤鱼池”,这就是被称为“唤鱼联姻”的一段佳话。这个故事,可信度不高。苏轼为之取名“唤鱼池”诚为事实,但两人同时取名则不可信——士人游山,王弗不会参与的。但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苏轼、王弗婚姻乃天作之合的祝福。另一传说,与黄庭坚有关。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甫至,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苏轼的才思敏捷,更体现苏轼对妻子的感情深厚。但苏轼之娶,似也非其本意。他不止一次地陈述过自己“好道尚隐”的一面。《与刘宜翁使君书》:“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与王庠》:“轼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汩没至今。”《跋李伯时卜居图》:“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当然,这也只是文人的多面性之一面。婚后第十一年,27岁的王弗病逝于京师,苏轼悲痛万分。其明年,苏轼写《亡妻王氏墓志铭》以悼之: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