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京明长城之美(3)

2018-05-30 13:12:27 网络整理 阅读:133 评论:0

北京境内现存长城629公里,其中大多数城段是明代重建的。明代北京长城在北朝长城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改观:第一,明代北京长城将土石材料改为条石作基,砖墙内填土和碎石,墙身加高变宽,更加宏大壮伟。第二,增建关城(如居庸关)、关门、烽火台、屯兵堡、空心敌台等,使长城的视觉效果更为丰富。修葺长城工作的主持者之一戚继光还在《练兵杂纪》中记载了修建空心敌台的方法:根据地势修建敌台,相互呼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中间空、四面有箭窗,再向上是楼橹,环绕垛口。敌台中有士兵、火炮,这样敌人的箭矢不能伤人,敌人骑兵也不敢靠近。第三,有赖于明代制砖工业发展,砖墙开始普遍用于各类建筑和城墙,故而在修葺长城的过程中可以外砌整齐的墙砖(按,明代亦有军队负责烧砖,烧制过程中,在城砖上留下部队番号的名字,不仅是为了纪念,更为追究可能出现的城砖质量问题。据记载,一直到洪武二十年,南京“天策卫”的士兵还在烧造城砖),使明长城在外形上更为整饬;加之城门、城垛、梯台以及藻井、刻字、浮雕等装饰,增添了精巧细致的美感。

中国传统宇宙观中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宇宙观在中国传统美学方面体现为优美(“杏花,春雨,江南”之类的阴柔之美)以及壮美(“骏马,秋风,冀北”式的阳刚之美)。长城的美属于阳刚壮美,以雄伟、刚健、宏大、粗犷为特征,以气势取胜,体现出一种“天行健”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长城的阳刚之美,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并以其奇伟、雄险和绵延万历的雄姿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这种阳刚之美对鼓舞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振奋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从审美的角度看,长城又与其他亭台楼阁之类的古代建筑不同:首先,即便带有关城、烽火台等“装饰性”的元素、即便长城确实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特征,但它的御敌功用、功利意义非常明显。其次,长城为“城”,却又远离文化繁荣的城市,缺乏城市文化的人文内涵,因此对长城之美的赞誉很难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截然分开。另外,长城之“美”很大程度上只是山河景观的一个构成元素。具有很强的“自然”性质,造成了审美评价内容的相对单薄。长城的建筑风格极为质实简朴,虽然设计构思的含量远逊于其他大型建筑艺术,但长城的审美内涵仍然层次丰富,并因其特性而对北京的气质产生了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