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和群英荟萃的兵家

2020-02-15 18:22:52 暂无 阅读:1122 评论:0

中国军事文化传统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兵书。兵书是以前人们对军事著作的习惯称谓。在古代,兵字和军字含义相同,都是对军事的统称。用兵作战之法,人们称之为兵法;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们称为兵家。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把军事作为一种专门学问,看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和群英荟萃的兵家

兵书

中国古代兵书在世界古代国家中也是首屈一指。据30年代的《历代兵书目录》记载,古代兵书有1304部,现存288部。后来他和别又进一步作了统计,认为有2800多种。1988年的《中国古代兵书知见录》计算为3380部。其中存留下来的书为2308部,仅有存目的为1072部。后来统计的数字更多。

不过,上述统计都是按照惯例将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分别计算的,如果采用不同版本合并计算的方法则不会有这么多。根据上述书目按此方法粗略统计,古代部分实有兵书1200多部,其中存下来的约600多部。各时代最著名的代表作有50多部。

一、兵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自战争实践。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据《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记载,自公元前26世纪到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3608次,近代战争(辛亥革命以前)183次。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记载我国古代的着名战争有150次,近代战争(辛亥革命以前)有30次。当然,兵书的大量涌现还有其文化条件。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和群英荟萃的兵家

二、兵书的分类

古代兵书类别众多。古人曾进行过各种分类。

西汉的步兵校尉伍宏曾将兵书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刘歆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作了解释。用现在的话说权谋类大约指的是用兵谋略,它

“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

主要是讲战略方面和一般用兵原则的问题。形势类讲的是“变化无常”的战术方面的问题。阳阴类讲的是天候地理方面的问题。技巧类讲的是军事技术方面的问题。后来人们还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大致分以下14类。

兵法类,指关于战争基本理论的书。如《孙子》、《吴子》等。

政略类,讲政治权谋较多,直接论兵较少。如《鬼谷子》、《素书》等,有些讲边策的书也属此类。

战史类,以战史战例说明用兵得失和作战原则。有的称为兵略。如《何博士备论》、《读史兵略》等。

4.传记类,记载名将事迹的书,如《百将传》等。

5.将道类,指论述将帅修养的兵书,如《将苑》等。

6.阵法类,指记述阵法阵图的书,如《握奇经》、《续武经总要》等。

7.训练类,讲治军和军事训练的书,如《练兵实纪》等。

8.后勤类,讲后勤供应以及马政、医药等事的兵书,如《兵需则例》等。

9.兵器类,讲兵器制造和使用,如《火龙经》等。

10.军地类,论述军事地理、天象以及江防、海防等方面的兵书,如《筹海图编》等。

11.军制类,指有关军制、军法的兵书。有的称为兵志、兵政,如历代兵制》等。

12.城守类,指城邑防守的书,如《守城录》、《救命书》等。

13.综合类,指包含多种内容的兵书,如《武经总要》等。

14.军事类书和丛书,分类辑录各种兵书的内容,或将多种兵书编成一套,如《武经七书》《知古录》等

有的还辑录前代军事言论并加以评论,称为辑评体兵书,如《兵镜类编》等。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和群英荟萃的兵家

中国历代兵书虽然类别众多,但讲军事谋略和一般作战原则的书,一直是古代兵书的主体和灵魂。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兵书多属此类。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三十六计》、《草庐经略》、《兵经百篇》等,主要是讲用兵谋略的。

兵家

古代兵家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是指挥战争的军事家。二是总结战争经验的军事理论家,或称为兵学家。他们是众多兵书的作者,总结了历次战争的经验。

也有的人是一身而二任,既是军事家,又是军事理论家。例如,先秦时期的吕尚、孙武、吴起、孙膑;汉至唐时期的张良、韩信、曹操;宋元明清时期的岳飞、陈亮、于谦、俞大猷、戚继光、孙承宗、年羹尧。这些人大都是文武双全,对中国古代军事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兵圣孙武,其著作以兵学圣典享誉世界,被视为中国兵学之祖。

还有些著名的军事家,如成吉思汗,虽无专门的军事著作,但战绩突出,其战争实践成为总结军事理论的重要来源。有些著名的兵学家如李筌等人,虽无直接的战争经验和辉煌的战绩,但其军事著作则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流传千古。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和群英荟萃的兵家

历代兵家总结了战争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对军事谋略作了精彩的论述,对战争的一般规律作了较为深刻的概括。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争社会观。

我国古代兵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战争观问题。

从纵向看,探讨了战争的起源起因和发展,以至提出过实现大同世界消灭战争的梦想;从横向看,初步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问题。强调战胜本于政胜,强调义战,以战止战。从战争内容诸因素看,古代兵家也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上特别强调了人的作用。在国防上,主张备战和慎战结合,要求居安思危,同时也反对急功好战。

二、战争规律观。

古代兵家强调:

“战道必胜”、知道”者胜、“治众有数,胜敌有理”。

要求知彼知己,全面地认识敌我双方,“先谋而后战”以智使力,运用谋略取胜;强调主观认识与战争实践的统一。在战争实践中认识战争,按战争规律指导战争;在承认“以形相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兵势的变化,因敌制胜,不断改变计谋,做到算无遗策,随机应变。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和群英荟萃的兵家

三、作战指导观。

作战指导问题亦即战略战术问题,这是历代兵家论述最多的部分。

古人在这个问题上具体论述了兵家的诡道谋略,提出了许多争取胜利的奇谋巧计,鲜明地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他们用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指导战争,提出了诸如攻守、进退、奇正、虚实、众寡、强弱等辩证范畴,制定了一系列作战原则。主张因形任势,因机立胜,刚柔兼施,避实击虚,以聚攻散.争取主动。强调协同一致,发挥整体威力;提出了以弱胜强,强弱转化的谋略;采取多种手段,文伐与武伐并用的全胜战略。

四、建军治军观。

古代兵家治军的基本思想是兵贵精而不贵多,以治为胜。

治军与对敌作战不同,讲的是内部管理问题,不能以诡道作为思想基础,因而十分强调爱威并用,宽严结合赏罚分明。并且主张以仁义为本,严格管理,明耻教战,练胆练艺,激励士气,使上下同心。对将帅也提出了智、信、仁、勇、严等较全面的要求,把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看作选将的标准。

五、军事后勤观。

古代兵家对后勤保障也作了有价值的论述。认为: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因此,应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具体措施上,提出了“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屯田戍边等方法。此外,对军事交通、军械、军医、马政等诸多问题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和群英荟萃的兵家

史书记载的历代著名军事家有296人。不过,主要是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选录的,如春秋时期的白起,战国时的廉颇、秦朝的蒙恬汉朝的李广、卫青,唐朝的程知节、薛仁贵。宋朝的杨业,元朝的拔都,明朝的史可法。这些人都是指挥作战的将帅,有的人并无军事著作。历代著名兵书作者并非都是将帅,而是文人学土。有的人则可称为军事教育家,对兵书的整理、注释和教育宣传作出了贡献。文人诙兵将帅习文,本来就是中国军事文化的特色之一。在历代军事文化的发展中,各种类型的兵家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总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东方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被人们看作东方文明的代表。丰富的中国的文化传统包含着军事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宝库中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