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艺展中国本期专访》丁晖明绘画作品展(4)

2018-08-19 13:30:21 网络整理 阅读:137 评论:0

“游观是人的本体之观,是宇宙本体的物象之原,神遇而迹化,融合无间、天人合一式的体验路径。” [9] 从核心观念上说,黄宾虹的师造化正是这样一种体验路径。“游者,游心太玄,游目骋怀;观者,俯仰往还,心亦吐纳。”黄宾虹说:“大凡游览山水,一丘一壑,必先考其志乘,详其遗轶,诗词之歌咏,人物之荟萃,而后有味乎山水之美景,得形之图画,以为赏鉴而永其传。” [10] 他的游览活动总是与自身的生命体验和对自然的审美关照,与和天地万物的深层次对话相关联的。他说:“图画之事,肇始人为,终侔天造;艺成勉强,道合自然;悦有涯之生,致无穷之乐。” [11] 他的游览和绘画创作诗更为此做了直接的注脚:“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雨中游青城》)“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题蜀游山水》)“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兴来木鹿亭中坐,着意西湖万柳春。”(《自题山水》)

《艺展中国本期专访》丁晖明绘画作品展(4)

《皖南山居图》68×45cm

在具体内涵上看,黄宾虹师造化的具体活动,绝非临场对景的客观描绘,不是固定视点视网膜成像的视域节选。“它不是客体的简单再现,而是主体的自由创造……是对客体自然的超越,对视觉真实的超越,对主体生理局限的超越。”根据学生的记述和后人的回忆,黄宾虹的“写生”常常是一方面看尽各种山水的曲折变化;一方面则到了某处便发现某时代某家山水的根据,便十分注意于实际对象中去研究哪家哪法,同时勾取速写稿,并且以自然的无穷丰富,在实际的对象中去探索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西方传统绘画的写生一定是临场对景的描绘,而黄宾虹的“纪游”山水,多是逸笔草草、简单勾勒的追忆之作。也就是说,黄宾虹的师造化主要不是临场对景的客观描绘,而是以“游观”的理路通过“目识心记”完成的。“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