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晚清时期东交民巷是怎样逐步发展为使馆区的?

2018-09-10 17:31:37 网络整理 阅读:67 评论:0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张晶

晚清时期,东交民巷因为成为使馆区而闻名。那么东交民巷是怎样逐步展为使馆区的呢?

在元朝和明朝,东交民巷叫做江米巷。明成祖朱棣篡夺皇位后,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江米巷此后逐渐成为各衙门的聚集地。明朝六部中除刑部外均设在东江米巷,此外还设有钦天监、詹事府、翰林院、会同馆等部门。其中会同馆隶属礼部,是明朝接待外国使臣的场所,此即为晚清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的滥觞。清朝基本上延续明朝的建制,会同馆仍然作为招待贡使的场所。康熙年间,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国使臣来到北京要求进行通商。清政府划定东江米巷距离会同馆不远的一处地方作为俄国贸易驻地,被称为俄罗斯馆。俄罗斯馆成为第一个在东交民巷设立的西方国家常驻北京机构。

晚清时期东交民巷是怎样逐步发展为使馆区的?

(东交民巷)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美国、法国等国家都提出在北京设立使馆以建立外交关系的要求,但道光帝仍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拒绝与“蛮夷”平起平坐,因而严词拒绝。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逃往承德的咸丰帝被迫接受了英法在北京设立使馆的要求,《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都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英国首先提出在怡亲王府和肃亲王府建立使馆,这一带有羞辱意味的请求当然被清政府拒绝,英国又提出在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设立使馆,这一请求得到了清政府的同意。法国则在东江米巷庆公府建立使馆。此后,美国、西班牙、比利时、..、德国、荷兰等国纷纷在东江米巷建立使馆,,东江米巷也改名为东交民巷。当时东交民巷内还有一些衙门、官员府邸和居民住宅,各国使馆区只占很小的一块。

晚清时期东交民巷是怎样逐步发展为使馆区的?

(清朝末年东交民巷使馆区图)

1900年,义和团围攻北京东交民巷,各国借口保护使馆出兵,此即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化为使馆区,各国可以派兵驻扎,并禁止中国人进入。东交民巷至此成为“国中之国”,巷内的中国居民只得迁出。

晚清时期东交民巷是怎样逐步发展为使馆区的?

(《辛丑条约》签订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各国都在南京建立新的使馆,东交民巷不再成为外国使馆区,但列强却拒绝放弃《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在东交民巷的特权。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后,外国在东交民巷的特权才最终收回。

参考资料:

董良《东交民巷的变迁》,《中国地名》2017年第8期;

史小妹等:《东交民巷的历史沿革及其对近代北京的影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