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砚边随想录(2)

2018-06-06 21:30:46 网络整理 阅读:82 评论:0

■ 我看字,偏向喜欢平实而有味道的字。不喜欢过于夸张、变形、狂野、诡异、故弄玄虚的字。平实还须有味——内蕴丰厚,耐人寻味。初看有型,细品索然,味同嚼蜡,那就不好---书法作品应该具备较长的欣赏时效性。

砚边随想录(2)

■书法艺术无疑要继承传统。但书法传统是什么?怎样继承传统?我以为,书法传统当包括二个方面:其一是潜藏在历代书法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之内核,主要是儒、道、释的哲理思想,姑且称之为“道统”;其二是体现在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中的笔墨技法,即规范的书法语言,姑且称之为“法统”。既不能只重视“道统”而忽视“法统”,也不能只重视“法统”而忽视“道统”!应该二者并重。

■ 传统书法审美观念需要传承,更需要拓宽和改造。书法审美观念的改造其实质是对传统知识份子心理定势和人格形像的改造。我一直不太喜欢中国传统的特别是唐宋以后的书生形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多做的少,优雅有余,强劲不足.我认为的理想人格应该是老子、孔子的智慧再加上一些美国西部牛仔的体格和精神.平常看电影电视时我对很现代,很时尚,但同时又能从他们身上闻到一些唐诗宋词气息的那一类男人情有独钟.当然,现代社会也有一小部分男人,着长衫马褂,手执折扇,满口之呼者也,我觉得其实是矫柔造作,大可不必。

砚边随想录(2)

■ 书法艺术的古典美与现代美不同.古典书法侧重于"漂亮",现代书法则侧重于"可爱",追求情趣、味道,不太讲究“漂亮”。这不仅在书法界,其他艺术领域也有类似现象,如影视界,这些年“丑星”大行其道,而长相漂亮的男演员则被称之为“奶油小生”。言下不无鄙薄,不屑之意。这不仅体现于中国艺术史,也体现于西方艺术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如达.芬奇、拉斐尔,他们的作品,特别是笔下的女性形像全是优雅、漂亮之至。而这种优雅、漂亮的女性形像在西方现代美术家笔下已很难找到。我们看到的是罗丹的老妓女,毕加索笔下的那些身体状如面粉袋、水桶在海边狂跑的妇女……

■ 在书法史上,阴柔与阳刚,文雅与质朴这对矛盾对立而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了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秦汉时期,以汉隶为代表的那种雄健、质朴、生机勃勃之美得到充分的张扬,并且深入普及于民间。在这以后,士宦阶层开始标榜、倡导另一种优雅、文柔、含蓄之美,来修正取代之。东晋王羲之的书法把这种美推到极至.唐宋之后,由于统冶者的大力推崇、倡导,使之越来越深入人心,普及于民间。国人的精神也越来越文雅、文化甚至于文弱,直至当外族、洋夷入侵时,我们便老打败仗。于是到了明清近代,一些有识之士又开始提倡阳刚、雄健、质朴、开张之美,以挽积弱之弊。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直率毋安排",康有为的"尊碑卑唐",鲁迅的"关键在于强健民族的灵魂"即是其代表.如此反复,螺旋上升,月亮下去,太阳又升起来了……

砚边随想录(2)

■ 历史上,帖书多出自文人雅士之手,是高度文明的产物。碑字多出自原始先民之手。魏碑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当时北方正处于“五胡乱华”时期……文明人和原始人各有利弊长短,文明程度愈高,人种愈趋退化,离道愈远,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原始人虽然有诸多短缺,但他们体魄健壮、质朴天真,更富有开拓进取冒险精神,两者若能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定能孕育出更高程度的文明。事实上,正是以晋贴为代表的汉文化,和以魏碑为代表的胡文化的融合,才使中华文明在隋唐时期出现再一次复兴。唐以后,如宋末、明末也都是来自原始游牧部落的入侵,给古老的汉民族输入新鲜血液,使之重新焕发了生机。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西方现代的许多艺术大师,都十分注重从原始壁画、雕塑中寻找创作灵感,获得艺术滋养。

标签:砚边 随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