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和分析,很有深度和广度!(5)

2018-11-08 14:00:14 网络整理 阅读:96 评论:0

他将“格物致知”与人的自我拯救联系起来。人的拯救意味着人的自身的丧失,在孔子那里意味着人的道德沦失。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的实际情况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人们普遍不修道德,因而世上再也找不到知错能改的真正的人,也找不到一个像好色的人追求美色那样追求道德的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那么,如何扭转、改变这种社会风气呢?雅斯贝尔斯认为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格物致知”。很明显,他的这个观点来自王阳明,王阳明将传统的格物致知观点做了“哥白尼式革命性”的改造。王阳明将“格物”解释为“慎独”,“格物致知”中的“格”变为“正”,“物”解释为“事”或“行为”,“知”是“良知”,“致知”就是致良知。按照王阳明的意思,就是指人的良知通过匡正自己事务的行动实践而得到发展和培育。

或许雅斯贝尔斯也看到了这点,和所有的存在哲学家一样,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他反对将人当作物来研究。他认为,人是自然和历史的统一,人是有限的、自由的,是有灵魂的独特个体存在。人的自我拯救就是恢复人的本真状态即自由,恢复人的个性。

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和分析,很有深度和广度!(5)

无独有偶,同时代的哲学家马尔库塞也将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人称为“单向度的人”,即“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这种人缺乏追求能力、缺乏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的能力。他批判工业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在政治领域、生活领域、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都实现了一体化和极权化,最后他得出一个悲观性的结论,“要从这一社会中解放出来,前景是十分暗淡的”。

但雅斯贝尔斯没有那么悲观,他给人的解放和自由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他认为人的拯救之源在于“格物致知”,他将“物”解释为现实,“知”解释为真理,他认为“知”和“物”是统一的,何谓“格物致知”?就是以一种内心反省(慎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诚意之中,或者在一种观念的真理中,转化成一种内在的、变化的行动。即通过内心活动把握现实,探求真理,

以上就是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和延续,你觉得如何呢?是不是有些独特和超越的地方呢?如果对于孔子的理性和非理性、仁和格物致知这三个思想有自己的高见,欢迎后台留言,和众多哲粉们一起探讨,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