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民国藏书第一人:南浔“傻公子”刘承干(4)

2018-11-23 16:18:13 网络整理 阅读:87 评论:0

因为在那个年代湖州还是有不少富人,所以也是较早通了电(1919年),用上了电灯。据说,顶上的两盏荷花状的吊灯是从法国进口,这在当时自然算是奢侈品。摆设的清式家具全部由名贵的红梨木制作,是南浔景区保存最完好的一组。

民国藏书第一人:南浔“傻公子”刘承干(4)

“宋四史斋”主要珍藏的是“前汉、后汉、三国志、史记”四本史书的刻本。这些刻本都是用红梨木雕刻,因此保存时间较长,这里刻印的《宋四史》书大字大,为国内罕见。

“诗萃室”放着一本刘承干与父亲刘安澜合写的《国朝诗萃》。楼上正厅称“希古楼”,匾额系郑孝胥题写。

藏书楼对防火、防潮、通风等要求十分严格,周密设计,精心构筑。四周河水围绕,利于防火、灭火;一楼房间皆用专窑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下铺垫专烧反钵,钵下再铺细沙,青砖离地一尺多高,加上层层阻隔,地下潮气难以上升;一楼底层高4-5米,既通风又隔热。珍藏之各善本书盛于木臣中,匣内复衬板,也是防潮的有力措施。

民国藏书第一人:南浔“傻公子”刘承干(4)

藏书楼的园林在江南园林之中不失为一大特色,楼南为小花园,花草遍地,藤萝漫布,花园正中有约3-4亩大的莲池,周环假山,内蕴十二生肖,中垒石岛,岛上有亭翼然,名"明瑟"。亭背坚立一石,高约二米,形似虎踞,巾腹一孔,吹之声如虎啸。石上有清代著名学者阮元题"啸石"隶书二字,其下复存张延济(叔未)题句,故也称"啸石",是南浔镇三大奇石之一。岛两端各有石桥通池岸,岸边亦各有亭,曰: “晚碧”、“障红”,遥与“明瑟”相倚角。

书楼与花园有外围河道环绕,以一衣带水替代围墙,使书楼建筑、花园景色与四周旷村野浑成一体。东侧有桥临水,桥内拱形大铁门,以通出人。刘承干在《嘉业藏书楼记》文中有这样描述书楼的环境:“园之四周,环以溪水,平临泱莽,直视无碍。”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藏书楼全盛时期,即1925年至1932年之间,珍本善本有宋元刊木200种,清刻本5000种,地方志1200余种,丛书220余种,抄本2000种,其它1200余种,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史书。此外还有碑帖数千种。嘉业堂藏书以宋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还有眉山刊本《宋书》残帙,近人张元济先生印《百衲本二十四史》,至于宋开庆(1295)《鹤山先生大全集》、米淳熙戊戌(1178)《窦民联珠集》也均是世都艳称的海内孤本、珍本。嘉业堂收藏的两大特点:一是不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不惜重金广收地方志,其中可称“海内秘藏“的珍本,就有62种。

民国藏书第一人:南浔“傻公子”刘承干(4)

嘉业堂藏书楼就性质而言属于旧式私家藏书楼,没有订立过如公立图书馆般严密的规章制度,但藏书楼在日常管理中,实际上还是形成了一些制度。以编目部为例,计设职员四人、工友四人管理。藏书楼并设有读者阅览室对外开放,如有熟人或名人介绍,国内外学者均可以来看书、抄书。在这一方面刘承干比较开明,只要有人介绍,连宋版书他都愿借,不仅允许借抄,还答应免费借去翻印。《浙江图书馆馆刊》4卷3期底页有一出售万历《仙居县志》的广告,“原本为嘉业堂刘氏所藏,历劫仅存,允为人世瑰宝,近由邑人李镜渠设法向刘氏借抄。”在藏书楼的阅览,由“专人取书,一般客人只能在平房借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