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秦始皇真的因为嫪毐是“假太监”才灭他三族吗?

2018-12-16 03:42:11 网络整理 阅读:154 评论:0

关于嫪毐的“宦者”身份,唯有《史记·吕不韦列传》讲的“假..”故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自始至终没有提及嫪毐除了长信侯之外的身份,或许,他依托撰写这段历史的秦国官方史书《秦纪》,本就省略了这段细节。

但是,我们看西汉末年刘向撰写的《说苑》中,其实另有一部分信息: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为长信侯,为生两子。毐专国事,浸益骄奢,与侍中左右贵臣俱博饮,酒醉争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

此处说到“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且不论,不谨究竟当不小心讲,还是淫乱讲,只看这个“郎”的身份,就知道嫪毐在被帝太后发掘成情人之前,是“士人”,而非“倡优”。

秦始皇真的因为嫪毐是“假太监”才灭他三族吗?

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这是汉代的制度,议郎和中郎秩级接近普通的县令,与皇帝的亲近程度还犹有过之,等于是千石官以上的备选干部,而中大夫等,则是二千石以上官的备选干部。

在秦国和秦朝以及汉初,根据阎步克先生的考证(《论张家山汉简

中的“宦皇帝”》),中大夫、中郎、外郎、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太子御骖乘、太子舍人这些职位,在汉初高后二年前,都属于皇帝、太子的私属,肯定是没有秩禄的,他们的级别也是以本人的军功爵位高低来进行分别,而这之中,唯有“谒者”是宦官,其余都是“士人”。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士人都是高爵子弟。(见《为什么陈胜、吴广会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其实也有这么一处旁证: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

舍人,在《周礼·地官》里明确解释为宫内官,在战国秦汉之际,则主要指王公贵族私门之官,比如上面提到的太子舍人,属于私属,既然是私吏,则必然是士人。

吕不韦在战国养士风尚之下,对家臣私吏“以倡优蓄之”,实在有违常理,像下面的桥段: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

这里的“乃进”,是举荐嫪毐做郎官还是引荐给太后做面首,实在无法确定,但是,之后的秦国政局发展,明显出现了一个逻辑矛盾。

当嫪毐发迹被封为长信侯之后,“事皆决於嫪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就与“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产生了矛盾。

“委国事大臣”相联系的是历数当时的重要政治角色,包括相国吕不韦、将军蒙骜、将军王龁、将军麃公,相国、丞相、将军,汉制同为金印紫绶,为无秩级的崇高之官。(阎步克:《从

论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

秦始皇真的因为嫪毐是“假太监”才灭他三族吗?

以执掌而论,相国吕不韦是“委任国事”的首选,,而且,秦王政三年王龁死,秦王政七年蒙骜死,麃公不知所踪(《史记·秦始皇本纪》仅记载秦王政三年攻卷,斩首三万。《史记·六国年表》未记录,其死年也未记录,怀疑卷入了成蹻叛乱,历史被抹去),如果不考虑蒙骜和吕不韦可能的“盟友”因素的话,此年之后,吕不韦可以称专政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