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常建華: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社會史研究

2018-07-04 13:51:26 网络整理 阅读:188 评论:0

1976年“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史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今已经40年。特别是1986年10月全国举行了首届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若以此为界标,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也有30年之久。有必要总结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史,把握其特色与趋势。这里就近40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学术脉络、重要议题、成就与不足,作一概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

学术脉络

我拟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大致经历 10 年。

(一)酝酿: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反思(1976年10月—1986年9月)。首先,社会生活史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构的宏观社会历史理论模式,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史“骨架”, 需要补充生活的“血肉”。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学术界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史研究的问题, 试图建立以社会生活、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新社会史,以补充由于既往研究的理论模式而缺乏的历史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研究领域是政治、经济、思想三大块, 学术重心是阶级斗争史与农民战争史。《历史研究》 编辑部、南开大学历史系以及云南大学历史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分别于1983年 8月和1985年5 月召开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 和“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 试图突破僵化的阶级斗争决定论,把多种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和民众生活纳入视野。田居俭为会议论文集所作序言 《略论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变迁》( 后来发表在《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 倡导开展“具体”层次的生活方式的研究。哲学学者王玉波还将生活方式理论引入了史学研究,1984年5月2日 《光明日报》 发表了他的 《要重视生活方式演变史的研究——读吕思勉史著有感》, 重提历史学家吕思勉对社会生活的重视, 呼吁人们开展生活方式演变史的研究。冯尔康率先发表《开展社会史的研究》 (《百科知识》1986 年第 1期) , 强调 “恢复、开展社会史的研究,已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认为“社会史的研究,能够给予历史研究以有血有肉的阐述, 真正建立立体的史学,形象化的史学,科学的史学”。接着王玉波发表 《为社会史正名》 (《光明日报》1986年9月10日) ,区别社会史和社会发展史,认为“社会史是以人的社会生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为基本内容”,“社会史可以说就是生活方式演进史”,而把社会发展史作为哲学范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