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转身下令:杀!

2019-07-30 13:29:35 暂无 阅读:1321 评论:0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山人高人,山人匿而不见,太公回身命令:杀!

提到“三顾茅庐”,好多人第一回响都邑想到是三国时期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助的典故。然而,“三顾茅庐”并非刘备首创,早在周朝的时候,神机军师姜子牙就已经用过了,只不外两个“三顾茅庐”的究竟却有着天地之别。

无论是在奴隶制社会,照样封建主义社会,中都城不乏山人高人的存在。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转身下令:杀!

史料《微子》中记载:“世界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看似简洁的两句话,实则透漏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政治明朗,就能够积极入仕,治国平世界;

政治阴郁,若是还入仕的话,就有或者面临两种危局:一则是与世浮沉、为虎作伥,如许势必会被世界人鄙弃,人人得而诛之;二则是对峙原则,仗义执言,如许就会冒犯小人,遗祸身家。

是以,当政治昏庸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激流勇退,独善其身。要么是小隐约于野,稀薄所谓的荣华富贵;要么是大隐约于朝,藏智示愚,和其光同其尘,自保其身,同时不同流合污,随时伺机待发。

恰是因为这种思惟的影响,历朝历代显现了好多的山人高人。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转身下令:杀!

商朝末年,周朝初期的狂矞,就是一位山人,姜子牙三顾茅庐拜望的对象就是他。

史料《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太公望曰:狂矞,议不臣皇帝,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认为首诛!”

这里的狂矞是一位齐国东海之滨的山人,学富五车,八斗之才。因他曾揭橥过“不臣皇帝,不友诸侯”的谈吐,成为了不慕显贵的代表人物,很受其时人们的追捧。

武王伐纣大战竣事之后,姜太公就被封到了齐地,姜太公这小我十分正视人才在国度成长过程中的感化。是以,当他据说在本身的封国之内,竟然有如斯一位高人,就像请他吃出山辅助本身治国安民。

可是,狂矞似乎有点高慢过了头,姜子牙先后备厚礼,前去拜谒三次,狂矞居然都避而不见,立场十分显着:就是错误作,看不起你。

姜太公也很爽性,回身就命令:“杀”。

姜子牙要斩杀山人狂矞的新闻,轰动了远在鲁国的周公,周公素知狂矞是齐国的名流,就劝阻姜子牙三思而行,否则就会落得一个“杀贤”的恶名。

姜子牙对周公说:“狂矞是有才,但恃才傲物,沽名钓誉,既然满腹经纶不克用来治国安邦,又有何用?杀了他没有什么可惜!”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转身下令:杀!

姜太公留给后人的形象一向都是贤明神武、平易近民,但他杀了狂矞倒是真实存在的事情。然则细心想想,不难发如今姜子牙的身上,同样具备统治阶级的通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不外被掩饰砥砺的汗青所袒护了罢了。

不外,从某种水平上来说,狂矞这位山人死的一点也不冤,在半奴隶半封建时期,人权是大于法治的。作为大周王朝的建国功臣,齐国的一国之君,放下体面,先后三次请你出山,这对于草民出生的狂矞已经是莫大的恩宠了。

狂矞却选择匿而不见,本身作死,可悲可叹。所以前人们常说:“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人在屋檐下,要学会垂头,不然就有或者自取其辱,面临杀身之祸。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转身下令:杀!

由此,我们能够试想一下,若是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选择匿而不见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终局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