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900多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天下第三行书”横空出世

2019-08-23 18:45:11 暂无 阅读:1571 评论:0

我国古代的常识分子都以仕进为最高幻想,“学而优则仕”是古代念书人实现人生幻想和人生价格的首要途径。

纵观中国汗青,不少靠念书谋得一官半职的文人,他们的仕途并不屈坦,有些人因为各类各样的来由,被贬谪到远离国都的处所做一些可有可无的小官,一家人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在宦海沉浮中,作为被贬谪的官员,他们经常会蒙受社会的漠视,同伙的曲解,上司的欺负,时常被伶仃和辱没感包抄着。这些被贬谪的文人官员,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进步精神,急迫进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跟着贬谪生涯的起头,他们的思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文人正本就对照感性,个中一些人便把仕途的不如意用各类艺术化解,把艺术创作看成了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在历代遭到贬谪的文人傍边,苏轼算是非常有名且被人们普遍同情的一个了。

900多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天下第三行书”横空出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身世于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是大器晚成的散文家,母亲程氏有必然的文化教养,从小教苏轼念书,苏轼用功勤学,刚入成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中进士,主考官欧阳修读其文章,惊为异人,称“异日文章必独步世界”。

欧阳修的目光太厉害了,他没有看错苏轼。后来的事实也证实,苏轼不愧为北宋文坛的一代牛耳,宋代最卓越的文学人人。他才调横溢,创作力兴旺,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的重大建树和深远影响。

苏轼为人正大光明,正派坦率。正如他本身所言:予欲有言,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己,以谓宁逆人也,故率吐之。在关乎国度生民的大事上,他不逃难福,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敢行,不随人俯仰、苟合趋利。他爽朗乐观,诙谐有趣,在艰难困吃力中仍能奔放自适,平生对峙对幻想人生和美妙事物的追求。他的人格魅力,不光使历代文人士医生深深倾倒,并且博得了恢弘公众的喜爱和赞赏。

900多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天下第三行书”横空出世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官至太常博士,这一年他34岁,此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苏轼鉴于前朝失败的教训,不主张太激烈的厘革,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危机,提出一系列的改造主张。但遭到了当权派的排斥,难以容身朝廷,于是自请外任。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调任湖州知州时,苏轼作《湖州谢上表》,不外是官样文章,略叙曩昔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等内容,但表中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却给他带来了天大的麻烦。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说他给皇帝的上表中,用语暗讽朝政。随后,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罗织罪名,诬陷苏轼以诗文讪谤朝廷,致使苏轼被捕坐牢,这就是汗青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蒙受了几个月的熬煎,在王安石等人的仗义执言和大力互助之下,宋神宗网开一面,把他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一年,苏轼45岁。

乌台诗案是苏轼平生的主要转折点,此后,苏轼的仕途生涯起头步入低潮期,但他的艺术创作却起头进入岑岭期。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写了两首寒食诗,个中一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本年又吃力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另一首:“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900多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天下第三行书”横空出世

读其苍凉多情的诗句,我们能从中感触到他难过伶仃的表情。在此心境之下,苏轼挥毫为世间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黄州寒食帖》。通篇升沉跌宕,迅疾而稳健,舒坦淋漓,连成一气。苏轼将诗句心境感情的转变,寓于点画线条的转变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池落,恣肆奇崛,转变万千。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寻。他的书法没有那么些条条框框,也没有太多的锐意为之,这与他的性格是一致的。

历代书法家和鉴赏家都对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赞赏有加,推崇备至,称之为绝代神品,世人将它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世界三大行书”,或许直接称其为“世界第三大行书”。

900多年的时间里,《黄州寒食帖》几经辗转,历经灾祸,终于留传至今,如今它留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