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原版的成都,幻化的桥(2)

2018-05-30 02:56:37 网络整理 阅读:133 评论:0

“韵味”是诗歌的原始魅力。无论四川方言还是成都土话,“晕味儿”这个词,我估计应是从“韵味”谐音而来,它包含了欣赏、品鉴、陶醉和回味等意义在内。我喜欢这个词,这个貌似不登大雅辞汇殿堂但却涵盖诸多语言奥妙的成都土话,在这里,一直规范我面向其然的诗歌,无论“原版成都”,还是“成都的桥”。每读他的一首诗,我都要停顿下来,认真“晕味”。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烧酒… ”、“豌豆花,胡豆花,婆婆逮到打嘴巴……”踏上其然《成都的桥》,这些美妙、难忘的儿时歌谣,便不约而同跟随而来,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伴随我漫步那早已面目全非的当年的桥、传说的桥、消失的桥以及依然存在的桥。一曲《桥》的主旋律不由自主响彻耳畔,它们反复吟唱的,是“朋友再见”……

“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里会神仙。遇仙迎仙送仙桥,侧边有个二仙庵”,“洗面桥上祭关公张爷庙里放生还”,“南门桥头大当铺挤满茶馆和旅馆”…是的,当年美如《清明上河图》的“成都桥谱”,如今都已不知去向,而韵味无穷的成都歌谣,却把它们保留了下来,每每唱之吟之,它们便复活过来,如同岁月的苏醒,竟使情景再现,乡愁重来。童谣、民谣与歌曲,都殊途同归具有了这种“复苏”力量。比照于其然诗歌,我有“晕味”话说。

首先说其然诗歌的“再现”意境。

显而易见,在这“老桥”从此素未平生,而“新桥”又只能勉强似曾相识的今天,面对《成都的桥》,怀旧是免不了的。但绝不止于怀旧。因为意境。

《成都歌谣》“三官堂前有渡口,雷神庙修望江楼。古来就有薛涛井,水甜正好酿烧酒。白塔寺高红瓦寺,坐船马上到江口。东门大桥长春桥,城门洞里卖红苕”……这些吟诵,勾勒出当年老成都桥上桥下多少井市亲切画图。它“再现”了风情和风味,虽然无法“复原”一切。其然诗歌也如此。

标签:原版 成都 幻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