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原版的成都,幻化的桥(4)

2018-05-30 02:56:37 网络整理 阅读:133 评论:0

再说其然诗歌的“思辩”意趣。

同样的理由,面对《成都的桥》,伤感是免不了的。但绝不止于伤感。因为意趣。意趣是诗歌阅读的兴奋点,缺了它,诗歌将会显得呆板。有了它诗歌就活灵活现了。意趣是诗歌情思的“血脉”,宛若沟渠有了活水,里面自然就会出现鱼虾。它打开诗境眼界,活跃诗性思维。

在《九眼桥》,诗人开宗明义,道出他“思辩”的观点:“这不是桥的问题,也不是有几眼的问题/它是一把弓,只是太重,只是太古旧/白塔的箭矢,需要一双手的握力/需要整整九个指头,弓放在河里/弦,让河水去拉,让一河的帆影和月光去拉”。在这里,“思辩”使他通古达今,传说成为现实,从无到有;而原有的景观从清晰到模糊,从有到无。他把忧伤埋藏在对现实的置疑和对历史的肯定之中,情绪外露,这种“思辩”基调,一直成为他《成都的桥》的抒情主旋律,引领他在诗中穿梭时空,随来随往,“思辩”使他诗意拓展,游刃有余。

在《万里桥》,诗人“思辩”之心一目了然,一语中的:“从名字,就可以触及到它的心跳/万里之始,始于脚下/长满秋风的砚池,在古城墙下/驻脚,成一个旁观者”。万里桥是成都历史的象征,宛若成都古老文明的源流,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感触通向万古:“这里原是一条通衢大道/淤泥/已经在桥下堆积了厚厚的故事/从诸葛亮遣费韦出使东吴开始/古迹,就一个一个地积攒”,诗人的“思辩”,点到了《成都的桥》穴位,虽然每天从桥上经过的人们不计其数,但是深知其桥其名深刻文化内涵的,又有几人?

在《送仙桥》,诗人“思辩”着今天:“送仙桥原来不是卖文物的/但靠在青羊肆肩头上的古董/都说自己是资格的/做旧的月亮还没有这条几百米的小街长”。诗人在考问“桥”吗?不是的,他在比照“桥”的今昔,今为古用。《成都歌谣》“天仙桥上七仙姑,王爷庙前淘金砖”,为我们保留了当年“桥”的神性,诗人肯定是记忆犹新:“发财只是近几年的事/早年的庙会好多都与神仙有关/何仙姑、张国老、吕洞宾/还有老子变青羊的传说/一直安放在人们的臆想中”。他知道得太多了,因而诗歌底气很足。他的底气使他理直气壮直面当代失衡:“街口,被摸底河石头拱起的记忆/早就不见了。而杜甫门口散步的足窝/却大面积都长出了诗抄/最近听说,很多显贵也开始喜欢/让秋风嚼碎的茅草”。为“桥”痛心疾首,坦荡诗人之道也。

标签:原版 成都 幻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