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原版的成都,幻化的桥(5)

2018-05-30 02:56:37 网络整理 阅读:133 评论:0

在《万福桥》,诗人“思辩”着成都的逸闻秩事,“唐朝扛来的‘万福来朝’牌匾/悄悄地退回到一个寡妇的围裙后面/美味的风似乎比桥的本身/来得更直接一些/当年油篓担子里轻薄的笑话/顺着河水,羞红了大半个中国”。意犹不尽,只缘于里面的意味太多了。他为自己的伤感博采了诸多的传说,这样,使他诗歌意趣倍增,增添了《成都的桥》历史与人文魅力。

另外就是其然诗歌的“通感”意象。

原先的桥,依托周边大自然美景的衬托,地理位置的中和协调,建筑品相的风水格调,所以桥之美感顿生,天然浑成,何其醉人。如今,原有的景象不再浮现,诗人只好借助于“通感”,将它们重新配置,这就有了意象,诗歌的意象,虚实相生,别有情致。

在《安顺桥》,诗人的“通感”是巧妙的,把“桥”与“书”连在一起,它的“露骨”明白无误:“安顺桥历史是装进了线装书的/远不说马可·波罗曾到此一游/ 就是巴金当年从《家》的空白处/外逃,也是在这赶船走的/几百年的古韵,让大水刷洗出最初的肋骨”。“桥”在现实里已然牺牲了,但在书里,却获永生。诗歌的功能就是这么奇特,能把“不着边际”的事物扯在一起,粘合得滴水不漏。

在《九眼桥的桥》,诗人“通感”了“桥”的存在与不存在,将它们融入诗语,出现在“另一个世界”:“九眼桥上的那支箭杆早就走失了/但是射天的想象还在/回澜塔的名号,只是换了个角度/拴在望江楼边崇丽阁”。望江楼是成都的“眼”,崇丽阁是成都的“脸”,她们守望锦江,但却负担着岁月桑沧,承载着是非变幻:“桥依然是弯弓,楼却成另一支箭/后来,弯弓也累了/平躺着像一根刮光的篾片儿/空留一堆没有意义的门钉”。在这里,意趣是多层面的,悲欢均在,构成诗情。

诗人在《落虹桥》的“通感”尤其惊人:“风起了,有一串冥币的灰烬在风中飞舞/风起了,有一张彩色的糖纸在风中飞舞/风起了,有一片喘息的广告在风中飞舞/风起了,有一群金..的银杏叶在风中飞舞/时光,在夕照里变长”,这是成都的“失魂落魄”,它为《成都的桥》在后面的“幻化”境界里进行“招魂”埋下了伏笔。

标签:原版 成都 幻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