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原版的成都,幻化的桥(3)

2018-05-30 02:56:37 网络整理 阅读:133 评论:0

在《万福桥》,诗人“再现”了成都的美食:“成都的小吃,其实大多是挑担行走/只有陈麻婆豆腐的吆喝声/在这座风雨廊桥上出尽了风头/摇摇晃晃的一百多年,背靠府河/连绵不断的河水,任由四方俚语越涨越高”。成都在全国“拿脸”,美女、美食首当其冲。“担担子的男人们学会用扁担和鸡公车/把刻着川字的麻辣风情,笑眯眯地抬起/过州过府或飘洋出海/麻、辣、烫、嫩、酥、香、鲜的帘影/抖开市井食趣的风情画,万福桥/正襟危坐的牌匾,盖在麻脸寡妇和岸边的风声里”。这样的“再现”,相信就连当代的成都人,无论来自四八方,都会津津乐道不止,里面的回忆和享受,肯定“绵绵无绝期”。

在《安顺桥》,诗人“再现”了灾变:“安顺桥是一座石板桥/八几年的一场大水,把看热闹的/和岸边的烟摊,全部收走了”。在老成都人民心中,安顺桥和九眼桥一起,是大家的骄傲。《成都歌谣》“安顺桥望九眼桥,古佛黄瓜宋公桥”,为我们描绘了成都“清明上河图”的核心画意。如今,这些骄傲都化为乌有,诗人奈何不得,只能淡淡地说“在成都,被大水打了的桥不是很多/安顺桥只是一个特例”。然而就是这个“特例”,却成了“成都桥谱”永远的痛……

在《万里桥》,诗人“再现”了《成都的桥》诗意深深:“喊累的酒旗歇息在诗词里/左边是迎风沉思的女校书/右边是闲居在秋雨里的旧茅屋/匆忙的酒碗里,岑参/摇摇晃晃,不知将夜色安放在何处”。“自古诗人例到蜀”,我仿佛看到“初唐四杰”王勃,来到蜀地“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另一位“初唐四杰”卢照邻,在成都跟一个郭姓女子相恋;岑参在蜀中留下了一卷《参嘉州集》;以及古代女诗人薛涛,更不用说大名鼎鼎的杜甫……这种“再现”,令我格外亲切,也格外想入非非。

在《送仙桥》,诗人“再现”了成都的世俗之乐:“每年的花会,是一根扯不断的藤蔓/一直牵着四州五县的背篓、担挑/那些捏面人的、卖糖画的、放风筝的/总是带着菜花的金黄和麦田的幽香/盛开在三月,这个有风的日子”。我相信,面对此诗此句,老成都的人们,一定会亲切温暖,重温过去的好时光。“再现”为怀旧提供了太多的理由,也为伤感呈现了充分的背景。这样的意境,在其然《成都的桥》诗歌里,比比皆是。

标签:原版 成都 幻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