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一汽子弟的关东抉择

2018-07-26 10:34:41 网络整理 阅读:85 评论:0

一汽子弟的关东抉择

1956年7月13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出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资料图

一汽子弟的关东抉择

一汽试制东风牌轿车,工人们在为车身打底漆。资料图

一汽子弟的关东抉择

一汽建厂之初,人民群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图为万名一汽建设者在红绸上签名表决心。 法治周末记者 张舒 已是下午5点,夕照时分,炙烤了一天的太阳带着懒洋洋的倦意斜洒在路面上,刚刚下班的吴松在红灯前停稳了车子,摇开车窗,点燃起一支香烟。 即便是盛夏,长春依然带着东北特有的清凉。 窗外车流拥堵,路人行色匆匆。 1000公里之外,李非也从座位上站起,走到窗边伸了伸筋骨,17层楼高的距离俯视之下,北京的晚高峰依然壮观,密密麻麻的车辆把宽阔的马路塞得密不透风。 在离开长春前,李非和吴松的生活别无二致。 在这个北方汽车城市中,李非是典型的“一汽家庭”。 从爷爷到父亲,从舅舅到表哥,半个多世纪里,这一大家子人,都在一汽(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或与其相关的工厂里做工。 这样的家庭,在长春不在少数。 只是计划经济时代造就的一个个“一汽家族”,在先后经历了一汽建厂、改革、合资的折腾后,不少已经“奄奄一息”。 以李非和吴松为代表的汽车厂年轻一代也成为了最尴尬的群体,他们没有享受到父辈时期的发展红利,又不得不承受着行业转型的阵痛。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长春和整个东北地区的工业城市一样,再次来到一个迷惘的转弯处。 对于未来,不少和李非一样,原本生存在当地传统工业体系里的年轻一代人,能想到的更好出路就是逃离。 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正在重复着祖辈们“闯关东”的经历——哪里有希望,哪里能活下去,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到哪里去。 不同的是,这一次,东北是被告别的对象。 但吴松想要留下,因为没有什么比一家国企的“编制”更重要了。“我们毕竟端的是铁饭碗。” 截然不同的选择,就像一张双面镜,映照了这座东北老城的沉浮和工业变迁背景下的人生百态。 进一汽,依旧是最好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