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一汽子弟的关东抉择(2)

2018-07-26 10:34:41 网络整理 阅读:85 评论:0

吴松把车停在了家门口,这里是一汽二厂区家属院。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里,这一片苏式建筑维持着辉煌时的老样子,红红的墙砖和窄小的窗户,几乎清一色的矮层小楼。

住在这里的很多人,也都有着相似的身份:“长子”的长子。

吴松是家里的独生子,标准的“90”后,从小到大,他也一直坚定地信奉着父母传输给他的信念——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回到一汽”工作而做的准备。

2011年,从长春一所大学工科专业毕业后,吴松正式进入一汽工作。

但此时进入一汽,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进入一汽的哪家公司也大为讲究。

“一汽大众是最好的,工资明显比我们高几个档次,但等闲是进不去的。”吴松的父亲吴旭回忆,他们经过了一番努力才让儿子进入到一个效益好一些的公司。

按照规定,吴松需要在车间生产线上做满1年。

前半年的工作很简单,了解每一道工序的关键参数,再给车间搬运装满树脂的大桶。

工作内容简单,但却是个重体力劳动。

初来乍到的吴松对这个工种有些苦恼,因为不懂如何用力。这几乎是每个大学毕业、到工厂一线工作的工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尽管他们从祖辈、父辈口中,已经对这样的工作内容耳熟能详。

作为一汽子弟的他,在进入工厂工作前,所做过的最重的“体力劳动”,不过是打打篮球。

他的一位老师傅笑话他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并乐此不疲地炫耀自己当年的英勇,“一手拎一个煤气罐,送上6楼也没事儿”。

在一线车间,孔武有力仍是衡量一个男子汉的最高标准。这与他之前所见到和经历的衡量标准都不同。

如今,吴松的力气已经大涨,职位也通过考试晋级成了工艺工程师,每月的工资从最初的2000元涨到了今天的6000元,在一汽普通职工里,这个数字已经不算少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