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自述:我的少数派报告 | 蔡骏(3)

2018-09-13 23:28:47 网络整理 阅读:192 评论:0

那时候,我买了本王小波小说剧本集《地久天长》。开篇《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我读到王二与昆仑奴“开始吃喝、谈笑,度过这漫漫长夜。当户外梨花飞舞,雪光如昼时,人不想沉沉睡去。这种感觉,古今无不同”。后面篇篇让人惊艳,原来世上还有这样写小说的?这本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无事翻翻,常读常新。我更爱他的唐朝故事,《夜行记》是小说语言的满汉全席,《舅舅情人》柔情似水犹记终南山下雪白的骸骨。后有《东宫西宫》的小说和剧本。二十年后,尚无人能再像王小波一样写作。下一个黄金时代何日来临?至今,我仍然酷爱那句“古今无不同”。

2000年,我开始上网,尝试把最初写的小说,贴到当年的“榕树下”网站。记得第一篇,就是模仿王小波的唐人故事风格的《天宝大球场的陷落》同样是一半古代一半现代。

从此,我的“解药”开始发挥药效了。

02

“不响”

用《繁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不响”的人。

2002年底,我被调到一个几乎是闲着没事的单位,负责撰写企业的史志和年鉴。在那里上班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工作的大楼有八十多年历史,每天面对许多发霉的档案,还有不知道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公文,从清朝灭亡直到21世纪。虽然,大多数人将之视为养老圣地,但我非常喜欢历史,尤其能面对大量数十年前的文字。我甚至找到了许多五四时期首次发表的文学作品(或许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孤本吧)。

这段时间,因为陈村老师的关系,我认识了《萌芽》的傅星老师,得以发表许多小说,一不留神成了畅销书作家。我忽然发现:一年写小说挣来的版税,超过了单位发给我工资的几十倍。但我没选择离开,继续维持了这样大约两年的时光。对我来说,上班已经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完成一种义务。或者,上班已成为了一种习惯,似乎我永远不能适应每天待在家里的自由作家的生存状态。又隔了两年,我决定办第一份杂志,..成立自己的公司,终于离开原来单位。我既不觉得离开得早,也不觉得离开得晚,那是一个恰当的时机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各自恰当的时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