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干货|何为“镇版报道”?新华社资深记者谈采写气质如何炼成(2)

2018-06-14 18:54:27 网络整理 阅读:121 评论:0

干货|何为“镇版报道”?新华社资深记者谈采写气质如何炼成(2)

2012年5月冯诚在江苏江阴长江外籍货轮上采访外籍船长

主流担当,这是记者的天职

冯诚表示,新华社历来要求记者要有全国意识全球眼光,站位要高,视野要宽,格局要大。“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语)

报道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的新华社记者汤计,在呼格案洗冤后,被请到新华社大礼堂为同事们作报告。他讲到,多年间,他冒着人身危险,一而再、再而三,连续9次为一个普通生命蒙受的冤屈采写内参等各类稿件。

每一次稿件送到总社,从值班编辑、签发人,到部主任、社领导,每一个人都为之“开绿灯”,没有一个人设置过一点点障碍,这正是他坚持到底的勇气和力量源泉。

后来,汤计到江苏分社,与采编人员分享交流,他讲到一件事:有一次,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应邀与某市一位领导见面交流,两人叙谈甚欢,尔后在送分社社长回单位路上,这位市领导突然说:“社长,你让汤计再不要给我们找麻烦了,要不然我就把他抓起来。”社长一听,不由分说,让司机立即停车,并警告这位市领导:“你抓汤计之日就是你的末日!”说完扬长而去。

有为民情怀,才能接地气、感动人

冯诚以邹韬奋上世纪30年代办《生活》周刊为例,《生活》倡导以普通人为服务对象,“简直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恍若与无数至诚的挚友握手言欢,或共诉衷曲似的”。

他认为,为民情怀应该是一个好记者的职业初心,有了为民情怀,议题设置、报道立足点就接地气、有温度了。

2011年初,冯诚从湖北调江苏工作后,连续几个月跑遍全省的市县乡村,用一个新闻人的眼光审视着这个沿海发达省份的与众不同。半年下来,有三件事触动了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