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安徽30年的仿古玉器,超过中国8000年的总量(3)

2018-06-16 02:02:28 网络整理 阅读:106 评论:0

记者了解到,一些下午三点还未开门迎客的店面,是因为有的老板已经外出打工。

“幸亏这里是我们自己买的房子,第一层是店面,第二层是住家。不然,光一个门面都要消耗太多的成本。哎,现在的市场,太不好做了……”一名看店人边玩电脑游戏边对记者叹息道。

安徽30年的仿古玉器,超过中国8000年的总量(3)

(安徽蚌埠30年来生产的玉器艺术品、仿古玉比中国8000年来所生产的玉器总量还多)

仿古玉器已成产业链

现在,张乐的作坊里主要生产仿古件的半成品。即刚刚雕刻完成,还未经做旧、打磨、抛光、上蜡的器件。这些大多是仿造战国、汉朝时期的古件。

张乐指着一个未雕刻的椭圆玉石的一个切面,给记者讲解道,这个切面上的白点就是比较软的,玉质不好的地方,本地话叫“囊”,这种地方要留着做旧,容易上色。

一道推拉门把张乐的作坊与临街的橱窗和展览室隔开。加工作坊里,摆着4台淡绿色的玉器加工设备。

一名戴着耳机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专心地雕刻着一件拳头大小的白色玉器。为了防止玉雕时粉末的喷溅,雕刻机里盛着满满的水,水已经变成了浑浊的白色。

张乐的店里雇了3位工匠,法治周末记者来到这里时,另外两位请假不在店中。对此,张乐解释道:“我这边比较松散,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规定工作八个半小时,没有双休日,但是可以请假。像这位师傅,手艺不错,会有6000元的月工资。有的师傅,手艺更好,工资也会更多。”

“干我们这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每月的1号和15号休息。”他补充说。

记者走访时发现,在这条玉雕街上,与张乐作坊相似的半成品加工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分布在街的两侧。这些作坊大多没有门牌,只是在店外的墙上写着几个“玉”字。

店里低着头忙碌的大多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顾客可以随意进入一家作坊,除了一名“领班”的工匠会来招呼之外,其他人仍会专注于自己手头的活计,不为所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