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中餐馆的传奇,酱油的传奇

2018-10-15 06:28:31 网络整理 阅读:67 评论:0

中餐馆的传奇,酱油的传奇

【松下闲眺】

再穷不能穷酱油,再差也要有酱油,要想吃中国饭,酱油是不能少的。

周松芳

海外中餐馆的发展,堪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奇,而这传奇的生成,酱油居功至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菜的身份标识,而且其本身也颇有传奇故事。

民国时期留英学生胡韵华说,在爱丁堡那种中国人不多地方,很难吃到地道的中国菜:“说到菜,我真不知如何批评,无论如何总不是真正的中国菜,也许有点广东味儿,可是我尝不出来,因为在中国时我常吃广东菜,而味道又显然不同。”但是,“不管怎样总归菜里有酱油,这就是中国菜的证明”。

中国人这样看,美国人当然更这样看了。《..》1903年11月15日文章“Chop Suey Resorts”说杂碎如何炒,华人是不会让“鬼佬”知道的,“尽管常常受雇于美国家庭,且不断有人企图从中国佬那里套出炒杂碎是怎么做的, 但中国厨师却似乎从来不将烧菜的秘方透露给他人。当美国人询问中国厨师有关书籍和杂志中的炒杂碎菜谱时, 他们常常心照不宣地笑笑, 不做任何回答”。在他们看来,,中国杂碎的好吃,“取决于倒在炖锅中的蘑菇和神秘的黑色或褐色酱料”,也即酱油。

大厨难为无酱(油)之烹。民国名记徐钟佩为中央日报派驻伦敦时,就发现酱油奇货可居:“记得我在那里(中餐馆)买过几次酱油,一瓶要一镑(即四美金)。”杨绛回忆当年跟钱钟书留学牛津时,也是如此:“生姜、酱油都是中国特产,在牛津是奇货,而且酱油不鲜,又咸又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