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大航天时代”前夜:星箭合璧助力中国商业航天(4)

2019-01-19 12:42:04 网络整理 阅读:128 评论:0

微纳星空是“民间队”中,为数不多可以制造50和100公斤级卫星的企业,其CEO高恩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卫星制造成本控制主要有两个难题,一是上游供货商的成本,各种卫星元器件和关键设备的成本较高;二是由于行业当前未能进入批量化的生产模式,每个用户、每个卫星的需求都不一样,属于定制生产,这使得卫星的研发和生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拉高了制造成本。

“这意味着卫星运营企业需要更长周期去找寻商业模式,而且有赖于上游制造和发射的成本降低”,在牛旼看来,商业航天是典型的供给推动需求的行业,在当前局面下,市场的发展有赖于资本的破局,需要依靠资本的进入,让部分企业快速形成更高的,甚至是革命性的供给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大的需求市场。

与下游的卫星运营企业不同,以火箭企业为主的卫星发射领域,由于火箭发射仍面临着产品产能、发射场地和行政许可等多方限制,仍然被认为是一个“卖方市场”,商业逻辑完全不同。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则告诉记者,对于火箭企业而言,未来的行业发展牵引,主要来自于国家任务和市场需求两端。在火箭市场领域,高轨发射已有质子号、SpaceX等多个国家队和国际巨头在竞争,而低轨的小型运载火箭,国内国家队已有超过三款非常经济的产品,国外也有新西兰的电子号液体火箭,市场最空缺的就是中型的液体运载火箭。

“填补市场空白,在特定的技术路线上扮演关键的角色,降低这一领域火箭发射成本,这就是民营火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张昌武表示。

因此,尽管目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还没有运载火箭发射和试验成功,但由于2018年各家公司的多次试射,已经走通了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流程中的研制验证环节、供应链配套环节、内部体系环节和大部分行政审批环节,也让企业可以专心于产品的研发和改进,未来火箭发射尝试将会加快。

标签:航天 卫星 火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