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3)

2018-07-19 08:49:56 网络整理 阅读:195 评论:0

这份直呈中央领导的机密内参,逆转了陈春先的命运。第二天,陈春先的审查即被制止,服务部的做法赢得了中央的赞赏和鼓励。

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3)

1983年4月,陈春先干脆胆子再大一点,创立"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及下辖的"华夏电器公司",彻底冲破了体制阻碍,成为中国第一家"技工贸"企业。

但历史赋予陈春先的使命,似乎到此就戛然而止。

此后,陈春先创办了20多家公司,历经项目失败、贸易纠纷、非法拘役等无数磨难。不但未积累起财富,还因为下海失去了体制内的..待遇,晚景颇为凄凉。

2004年8月10日,70岁的陈春先溘然长逝。他捐出眼角膜,留下了把"光明留给后人"的遗愿。

这位大智大勇的"中关村第一人"并不富有,却率先打破了时代坚冰。当中国人的头脑还被禁锢在幽暗中时,他以自己的目光和勇气,照亮了中关村的未来之路。

【2】

与陈春先差不多同时"揭竿而起"的,还有一位标志人物:王洪德。

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反叛",才有中关村"两通两海"的时代。

1982年底,中科院计算所一次会议上,"右派"王洪德突然拍案而起:"如果聘走不行,借走!借走不行,调走!调走不行,辞职走!辞职不行的话,你们就开除我吧!"

说完,他拂袖而去。

当年,王洪德"五走创京海",轰动北京城。

这也是憋出来的释放和爆发。

1979年,为了解决知青就业,王洪德在中科院计算所知青社拉起一支人马,专做计算机房工程安装,一年大赚60万,轰动中科院,也引来了工商局和纪委的审查。

他声泪俱下地"交代":"我们这些新产品,都是填补国家空白的,不然就要从国外进口。既创造了效益,又解决了就业,我何罪之有?"但纪委坚持追究到底。

1983年8月,46岁的王洪德忍无可忍,于是怒创"京海",而他的创业则比陈春先要顺利并且成功很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