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煤村改行搞旅游 九成垃圾变资源(2)

2018-06-19 07:30:05 网络整理 阅读:129 评论:0

墙角,6个贴着标签的垃圾桶和垃圾袋依次排开。打开桶盖,一目了然,隔夜的炉灰装在“灰土”桶中,“厨余”桶里是白菜叶和土豆皮,几节废电池装在“有害”垃圾袋中……

下午四时,村里的专职保洁员挨家挨户收垃圾。在李玉洁家,把灰土、厨余、不可再生垃圾分别倒进保洁车后,保洁员递上一张“合格卡”。李玉洁解释道:“这证明我家今天的垃圾分类是合格的,凑够30张月底可以到村委会领取奖励。另外,塑料袋、电池这些垃圾攒够一个月,也可以到村委会换取日用品。”

2006年11月,北京市开始在门头沟区王平镇、平谷区马昌营镇等5个乡镇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为确保实现源头分类,这些试点镇积极探索管理办法,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王平镇制定鼓励办法,上门收集垃圾时,由保洁员针对各户分类情况出具小票,一个月全合格的农户,可在月底凭合格小票到村委会领取酱油、醋、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或者10至15元的奖励,差一天则扣减0.5元,以此激励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我家现在不用买酱油、洗衣粉,用垃圾换就够全家用的。”李玉洁说。奖励和兑换办法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0多年来,王平镇一直坚持从农户开始垃圾分类。如今,农民已经意识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环境改善作用,并且主动维护村容村貌了。

目前,王平镇16个村、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白色垃圾和有害垃圾有奖回收制度。十几年来,各村、社区收集白色垃圾总数已达100余吨。

垃圾不出镇就被再利用

在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王平镇投入近200万元,为全镇3600多户村民和居民配备了垃圾桶和垃圾袋,购置了厨余垃圾车和灰土垃圾车,建起了生物质肥料厂和生活垃圾压装站,使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各个环节有机衔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