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得了狼疮,就命不久矣?谁说的!保证不打你

2020-01-16 15:21:58 暂无 阅读:676 评论: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觉得它并不是一种常见病,但近年来SLE也呈现多发趋势,患上此病的病友因其病程长病情反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担心自己活不了多久,整日郁郁寡欢从而使病情加重。

其实SLE并没有那么可怕,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只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它,才能战胜它!

01

SLE的患病率及生存率

SLE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有发热、疲乏、颜面红斑、光敏感、脱发、口腔溃疡、关节肌肉疼痛等,并可累及血液系统、心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脏和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

我国患病率约为30. 13 ~70. 41 /10 万,以 20~40岁的育龄女性多见[1],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随着对SLE早期诊断手段的增多和治疗水平的提高,预后也大有改善,据统计,国内1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大致约为98%、86%、76%[2],20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60%以上[3]。

得了狼疮,就命不久矣?谁说的!保证不打你

02

临床上如何区分SLE的轻重?

SLEDAI和BILAG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最为常用的狼疮活动性测量工具。在借助量表工具评估之前,医生会根据自己对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的印象,初步评估病情的轻重。[4]

l 轻型狼疮

一般来讲,我们把临床病情稳定且无明显内脏损害的SLE称为“轻型SLE”。如果你身上的皮疹分布很局限,且已经开始结痂,伴有脱发的表现,但是血液系统、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他各个系统功能未见明显异常,那么你极可能处于轻型SLE的人群中。

l 重型狼疮

相对而言,重型SLE累及重要脏器,表现为心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肾脏、神经系统的受累,以及皮肤血管炎、弥漫性严重的皮损、溃疡、大疱、非感染性高热有衰竭表现等。

也就是说,不仅那些日日发热、全身皮疹、面目赫人的病人患有的是重型狼疮,如果你出现了尿蛋白阳性,或者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种种重要器官系统受累的情况,尽管你可能并不自觉,你可能已经患上了重型狼疮。

得了狼疮,就命不久矣?谁说的!保证不打你

03

影响SLE预后的相关因素

目前国内外对SLE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感染、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应用以及心理因素等都会对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2]

感染

SLE合并感染近年来已经公认为是影响SLE 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感染不仅在SLE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而且一旦感染,可使狼疮活动难以控制,同时影响治疗药物的疗效,因此防治感染已成为提高SLE 生存率的重要目标和突破口。

得了狼疮,就命不久矣?谁说的!保证不打你

糖皮质激素

多年来糖皮质激素对于治疗SLE功不可没,但由于其引起的感染、糖尿病、代谢紊乱 、消化道溃疡 、股骨头坏死、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由于停药不当引起的停药综合征,严重影响 SLE患者的预后。

因此,在应用其治疗SLE时,严格掌握其适用指征,联合用药,减少用量,缓慢减量,积极预防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

得了狼疮,就命不久矣?谁说的!保证不打你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在使用激素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可减少激素用量,减轻激素副作用,延缓器官损害,疗效肯定。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

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氨甲喋呤、环孢素A、来氟米特、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雷公藤等。

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可引起脱发、胃肠道反应、贫血、肝肾功能损伤、并发各种感染等。故应用时亦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疗程及用量,注意用药方案的个体化。

抗疟药

抗疟药有抗光敏和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对轻型SLE患者的光敏、盘状红斑等皮肤病变、关节病变有较好疗效。

用于SLE治疗的主要有氯喹和羟氯喹。长期应用抗疟药的患者可发生视网膜病变,所以要求服药者每月检查视力、视 野、辨色力和眼底。

性激素干预

溴隐亭可抑制催乳素的分泌,对SLE的治疗作用已有研究 ,该药有助于降低病情活动度,减少狼疮复发次数,还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

脱氢表雄酮(DHEA)可以改善某些SLE患者的认知状态、疲乏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也有助于减少狼疮复发次数及降低病情活动度,且耐受良好。

得了狼疮,就命不久矣?谁说的!保证不打你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可为SLE患者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之一。人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免疫系统,而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是其主要发病机理,患者不稳定的心理状态直接导致病情的不稳定,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写在最后

虽然SLE会危及人体的重要脏器,影响生命质量,但是起重要决定因素的还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病友的心态。

所以病友也不必太过担心,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日常加强对SLE的认识并做好日常护理,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