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何绍基临王羲之小楷《黄庭经》(2)

2018-08-06 16:47:04 网络整理 阅读:174 评论:0

对于王羲之《黄庭经》小楷的理解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与钟繇对比。王羲之书法取法钟繇,有些钟繇传世的小楷作品,就是王羲之所临。两人并称“钟王”,所以彼此书法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钟繇生活在三国的魏国,王羲之处于东晋之时,两人之间相距七八十年。但同处一种分裂战乱的状态。所以,在个人心态乃至社会环境风气方面有相似之处,统称为“魏晋六朝”,但也有明显差异,钟繇小楷倾向于“古韵”,王羲之更侧重“新姿”。钟繇变汉隶为楷,被尊为“楷书鼻祖”,仍然是变法的,只是一代有一代新风,几十年光阴,因为社会风俗变迁,仍然存在某种变化。二是和王献之《十三行》进行对比。《十三行》虽为刻石,却极为完好地保存了魏晋风貌,温润古雅,启迪了无数后世书家。可以说,在古意方面直接钟繇,但是在用笔和结字上稍近规范,但仍然有“质”的部分,真可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横画和捺画长舒,笔意流美,气象开张,唐代褚遂良和明代王宠无疑承其余绪、嫡系血脉。“二王”虽然父子并称,但仍有差异,从内擫到外拓,所蕴含的仍然是一个“变”字。不过,“变”是有法度可循的,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随心所欲。当然,知道变和做到变,根本上是两码事!

何绍基临王羲之小楷《黄庭经》(2)

钟繇《力命表》

除了从这两个角度加以审视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角度,即心目中王羲之的书法形象和现实的王羲之书法形象之间的反差,如何来协调。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书家心目中所理解的王羲之书法是不同的。这是好事情,也是一种常态。王羲之因为没有真迹传世,所以对其书法的理解往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综合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冥冥之中,又有一种接近的感觉。王羲之小楷有钟繇和王献之所共同的特点之外,即以此《黄庭经》拓本为例,应该考虑到拓本的变形因素。其中除了刻工的原因,还有复制时书丹者会不自觉地将个人习惯和时代气息融入其中,所以难免有差别。这是“不似”的原因所在。其实在读帖时,总是下意识地关注这些“误差”存在。不过有时应该换一个角度,尝试一下“逆向思维”,因为但凡有志于刻帖传世者,总是会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迹风神,求得逼真效果。比如拓本上有些脱落字和一些“点去”的字,都保留下来了。但是因为人力和技术所限,不得已而出现一些瑕疵。这样来理解,所面对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王羲之书法之风神。比如此拓本中的长横画、捺画,都能感受到丰润古厚的意蕴,结字大小一任自然,虽有趋于工整化的迹象,仍然保留了质朴的成分,因而具有很大的取法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