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何绍基临王羲之小楷《黄庭经》(3)

2018-08-06 16:47:04 网络整理 阅读:174 评论:0

何绍基临王羲之小楷《黄庭经》(3)

何绍基临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局部)

何绍基是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中排在前列的临摹大家。一生多体兼善,笔墨功夫精湛,与其深厚的临摹素养是分不开的。何绍基平生的根基在篆隶、在颜真卿,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但是从取法看,可以说“下了很大的一盘棋”——凡是能够见到的能够加以取法的,几乎都一网打尽。单单就其楷书而言,主要有四个途径:颜楷、《张黑女》、《道因法师碑》、小楷。小楷又是受到几种中楷、大楷的综合影响。何绍基练习书法最初是在其父亲的指导下临习欧体楷书,27岁在济南随侍父亲四处访碑问帖,偶得《张黑女墓志》宋拓孤本,三年中无日不研读。后长期临写颜书,壮年所做的小楷和榜书都具有浓厚的颜字风格,小楷点画精微,一丝不苟;榜书则气势雄浑,震撼人心。这一时期作品尽显中和之美。年近五十,开始取法欧阳通《道因碑》,吸收了小欧行笔的险峻,整体风格也走向奇崛。即以此临作看,虽然是临摹王羲之《黄庭经》,实质上整个基调是颜字的韵味,但其中的篆隶古意,与范本又非常暗合。何绍基平生临小楷《黄庭经》有多种临本传世,这是其中之一。此册可谓其精心之作,写得极为遒美,结体有较浓的颜书味,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一丝不苟,从而可见其“书法无一笔不从横平竖直中来”。此时何绍基书风已然成熟,所以不拘绳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说“似”,是指古意盎然,是指章法上极力遵从,,就连原帖点去的字也保留下来。全篇基本上保留原版样式;说“不似”,是自出己意,是略见自然差异,如右侧第一行中原帖是“元后、阙前”,但在临帖中是“元前、阙后”,临帖语序有误。何绍基旨在通过这种实临和意临结合的方式,寻找一种“意与古会”的感觉。这是何绍基的高明之处,也是与众不同之处。

钱泳《书学》中曾言:“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虽是一家之言,但也由此可见小楷之于书家,确实非常重要!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四川学政。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书法由帖学入门,从北碑中获取养分及创作灵感,最具特色的行草书多参有篆意,得益于北碑,富于创意的篆书和隶书为碑学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终将草、隶、篆、行融为一体,字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在晚清书坛上光彩夺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