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杨淼:愿用一生圆琴梦(3)

2018-11-10 01:32:05 网络整理 阅读:58 评论:0

“据史料推断,古琴已经有四千余年历史, 它基本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中国文化‘道器一元’思想方式的深刻体现。”杨淼说,“中国历史上,抚琴是地位、才学和修养的体现,擅长抚琴的名人不胜枚举,连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清朝皇帝也都精于此道。”

因为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古琴形成了众多流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川派等,还有形成于近代的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闽派、岭南派等。”杨淼所传习的九嶷派琴学与北京地区渊源颇深,这一琴派创自清末杨宗稷,“杨宗稷字时百,号九嶷山人。当代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以及杨葆元、关仲航、李浴星等均为杨时百入室弟子。1915年,他在如今西城宣外北半截胡同附近,创办了九嶷派古琴传习馆。”

学琵琶偶结九嶷缘

杨淼与古琴结缘的故事,起自1999年。“我自己喜欢古典乐器,当时想学琵琶,觉得这种乐器既能抒发激情,也能抒发柔美。于是我自己找到了杨青老师。”一次例行琵琶课结束后,杨淼第一次从杨青手中见到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古琴,勾起了杨淼的兴趣,“这件器物好像承载着什么秘密,又仿佛向我诉说着什么,似乎就那一眼,便情定今生。”

一直在现在,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情境,杨淼还历历在目,“那个时候古琴演奏艺术濒临失传,全国琴人加起来不过百人。”为了普及和振兴古琴艺术,身为九嶷派传人的杨青,在北京少年宫开办古琴班,杨淼以助教的身份参与其中。三年后,杨淼赴英国留学,立下了抱琴走天涯的心愿,“当时只是觉得琴应该是一位同路伙伴。”在学业和工作之余,杨淼参加了不少校际和华人学会演出和文化交流,“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感应,觉得琴的声音本在琴技功夫之外。”

让琴学融入现代生活

一次,杨淼在留学城市的大教堂演奏古琴,“一开始我有些迟疑会不会格格不入,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在某种层面上,古琴是超越时空的艺术形式。”回国后,杨淼先后在几家单位任职,但古琴艺术却一直无法让她放下。2012年,杨淼在朋友的邀请下合作开办了一家琴馆,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她也真正意识到,“古琴是演绎中国传统文人哲思体悟的乐器,也是修身之器”。

“琴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如何让人们发现镶嵌在生活方式中的琴艺之美?”多年的授琴经历,让杨淼发现通过琴馆传播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学习古琴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是我的志向所在。我希望用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让琴学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让它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条路可能有点漫长,但我会一步一步走下去!”

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