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杜甫用一首诗颠覆了陶渊明的形象,竟引发苏轼辛弃疾黄庭坚张廷玉等后代名人选边站队

2018-11-25 06:53:20 网络整理 阅读:173 评论:0

摘要:杜甫误读陶潜了吗

杜甫用一首诗颠覆了陶渊明的形象,竟引发苏轼辛弃疾黄庭坚张廷玉等后代名人选边站队

陶潜自南朝被“人德”化以来,至宋时愈加圣化,让后世无数人追慕,洪迈称他“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陶渊明的研究,也夸大了陶潜的“高节”性,非常乐于称道渊明胸中“无一点黏着”的超逸。“陶渊明和他的诗被编织成一个巨大的文化神话,在二十世纪以来建筑现代民族国家文化的工程中起到作用”。“我们甚至会忘记,陶渊明首先是一个诗人——无论我们多么颂扬他的‘人格’,如果没有他的诗,陶渊明不过是《宋书》、《晋书》和《南史》所记载下来的众多隐士中的一员。”

其实,陶潜也是人,也有其不能脱俗的一面。陶渊明退隐后最不能免俗的忧愁,似乎是他对于其五子能否成器的忧患。

杜诗《遣兴》是“讥病渊明”吗?

杜甫的《遣兴五首》其三(“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以诗论陶潜,引发了中国诗史上的一段公案。一般而论,认为杜甫没有读懂陶潜。

杜甫的《遣兴五首》共有三组。其第三组的第三首诗云: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评曰:“彭泽高节,可追鹿门。诗若有微词者,盖借陶集而翻其意,故为旷达以自遣耳,初非讥刺先贤也。黄庭坚曰:子美困于山川,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寄之渊明以解嘲耳。诗名曰《遣兴》,可解也。”细读此评,觉得话中有话。“初非讥刺先贤也”句很有意思,即原非有讥刺意,言下之意是为人读出了讥刺意,或认真读来似有“微词”。此解很有针对性,似乎还是在为杜甫辩解:“(杜)盖借陶集而翻其意,故为旷达以自遣耳”。潜台词意谓:即便是诗有“微词”,也不是故意的。仇氏借黄庭坚之语以佐证。此处所引黄庭坚的原话是:“杜子美困穷于三蜀,盖谓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聊托之渊明以解嘲耳。其诗名曰遣兴,可解也。俗人便为讥病渊明,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黄庭坚在《书陶渊明<责子>诗后》还说:“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此二段话,均用“痴人说梦”来讽刺将杜诗读成“讥病渊明”意思的人。说白了,黄庭坚与仇兆鳌二人均认为:杜诗不是“讥病渊明”的,而是“自遣”或“自嘲”,然“俗人”没有读懂杜诗,而将杜诗说成是“讥病渊明”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