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箪食瓢饮的颜回:学问面前,一切清贫都是浮云

2019-09-18 12:51:05 暂无 阅读:1685 评论:0

儒生系列之一:颜回

《将夜》,被喻为近年来最良心的玄幻小说改编剧,一众大牌云集,情愿为陈姓少年作配,不少原著党透露,此剧副角选角十分贴切,好比说那位暖和、却厉害的巨匠兄。

巨匠兄进场很早,开篇第一幕,一位衣着朴实、眉眼温柔的中年文士,恬静坐在小河边,他一手持书,一手持瓢舀水,一举一动都显得自在不迫,一副成竹成胸的式样。

尽管只有一个镜头,文士的示意却十分抢眼,似乎有种“我在,便一切安好”的气宇,让人没情由地感应安心。

箪食瓢饮的颜回:学问面前,一切清贫都是浮云

我就路过笑笑,你持续

这位高明的抢镜者,恰是夫子的首徒:李慢慢。

熟悉汗青的观众,或者会发现,这位李慢慢的形象,很轻易让人联想到一小我,一个低调却地位爱崇的儒生:孔子的大门生、被尊为复圣的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颜回,字子渊,又被称为颜渊。渊者,回水也,也就是漩涡急流,颜回以此作为名、字,恰是取其激流勇进之意。

《论语》中有《颜渊》篇,共计24章,记录了颜回等门生向孔子叨教时的对话,个中,颜回问:如何才是仁?孔子的谜底是: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世界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孔子如是说,颜回便如是做了。

春秋末年,列国战乱频起,鲁国国内同样政局不稳,权臣把握国政、作乱作乱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使身处乱世,颜回却始终连结初心不改,同心追求正道,行为举动从无超越,一生不曾出仕仕进。

提到颜回,人们很轻易联想到孔子对他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饮食、栖身都很简陋的情形下,别人都感应忧愁,颜回却十分享受,从中融会到康乐。

箪食瓢饮的颜回:学问面前,一切清贫都是浮云

一个葫芦剖两半,节约又环保

箪和瓢,离别是盛装饭食、饮料的器物,后世也以箪瓢,借指生活简单,安贫乐道。

电视剧《将夜》中,更是以谁人十分精明的浅..葫芦瓢作为巨匠兄的象征,也就是所谓的本命物。

其实,颜回身世鲁国贵族,父亲颜路有着鲁卿医生头衔,固然此时鲁国贵族世家多半衰落,颜回家中仅有几十亩境地,以及陋巷室庐,但他身为孔子最溺爱的门生,自身学识赅博,若是同心仕途,并不会比子路等人的成就低。

颜回却认为,夫子的大道不克履行,这是身为门生的过错,也是国度的哀思,至于说贫贱或是富贵、寻常或是勇武,都只是身外之物,不值得牵记。

为了追求大道,颜回潇洒地抛却名利富贵,一门心思钻研学问,或许有人感觉他陈腐,但由古至今,中国历代文人大多如斯,名利富贵虽然好,对思惟境界的自由追求却更主要。

对峙自我,苦守素心,此为文人骨气。学无前后,达者为先。

颜回是最得孔子真传的门生,后世公认的孔门首徒。

有人认为,颜回既然是孔子的大门生,他尽量不是须发皆白,也必是老成持重的中年形象。事实上,颜回的年岁并不大,入门时间也不是最早,13岁时,他追随父亲颜路一路拜孔子为师,在一众师兄弟中,更像是个没长大的小仆从。

箪食瓢饮的颜回:学问面前,一切清贫都是浮云

我本少年,若何显老

起先,颜回在师门的示意并不惊艳,很多时候甚至回响慢半拍。

一次,颜回与子路一路在泗水洗澡,见到一只五色羽毛的鸟,颜回便问子路,这是什么鸟?子路回覆道:这是荧荧之鸟。

过了几天,二人再次到泗水洗澡,又见到同样的鸟,颜回再问子路同样的问题,子路回覆:这是同同之鸟。

颜回不禁新鲜:为何同样的鸟,却有两个名字?

子路却道:这有什么新鲜?同样是丝绡,煮制就成了帛,染制就成了皂,一种鸟两个名字,很正常的事情。

这显着是将颜回看成小孩子糊弄。

尽管子路善辩,但他擅长的只是小伶俐,颜回把握的倒是大学问,是为人之道。

孔子曾多次不惜赞扬之言地奖赏颜回,认为他勤学、有礼、仁义;而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倒是:登堂,还未入室。言下之意,你小子距离真正的学问,还差得远呢!

孔子的另一名门生子贡也曾评价:本身只能闻一知二,颜回却能够举一反三,本身远不及颜回。

由此可见,同样是做学问,每小我先天分歧,选择的范畴各异,成就也各不沟通。

为何孔子如斯注重颜回?个中还有一段故事。

其时,鲁国风行创办私学,除了孔子之外,此外一位被称作“闻人”的少正卯也十分博学善辩,与孔子争抢学生,很多孔门门生被接收前去,“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却唯有颜回一人,不曾脱离孔门半步。

这不光是因为颜回对师父深怀崇拜、感德之情,更因为他对孔子的思惟体会最为深刻透辟,不肯意背离初志,去接管其他人的肤浅谈吐。

履历此事之后,孔子对颜回更加喜爱,颜回的学问也加倍精湛,俨然已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往日那些视他作赤子的师兄们,不得不反过来尊这位赤子一声“师兄”。

做学问就是如斯,学无长幼,达者为先,颜回以幼龄而跃居首位,便也理所当然了。

箪食瓢饮的颜回:学问面前,一切清贫都是浮云

颜回深得孔子真传,并非仅仅施展在学问上,更主要的是他小我教养出众,从不迁怒他人,加倍可贵的是,同样的错误,颜回毫不会犯第二遍。

“不迁怒,不贰过”,这两个要求,说起来轻易,真要做到,倒是好不容易。

不迁怒,施展的恰是颜回极为高妙的情绪掌握能力。如今好多人首倡情商,其实,真正的情商,并非会说话,也不是奉承拍马、摆布逢源,而是培育自身平宁、宽大的气宇。

不随意被外物摆布情绪,就是情商高。

不贰过,示意出的则是颜回灵敏的洞察力和融会能力。天才与平庸之辈最大的不同,不在于是否用功耐劳,而在于可以从错误中吸取几多经验教训,绝顶的天才,只犯一次错误,稍次一些的人才,固然多次犯错,但每次提高显着,寻常的庸材,则一向原地踏步,犯错之后积极悔过,却毫不悛改。

庸材不是不想纠正,而是无从知晓本身错在哪里,应该改变哪里,如许的人,即使再用功一百倍,也收获甚微。

颜回的厉害之处,也正在于此。

颜回并非只是专一读死书的人,他曾随孔子漫游各国,将旅途中所得的古籍互相参详、考据,整顿出大量的典籍,稀奇是对《易》的整顿过程中,颜回竭尽心思,据说,连头发都熬白了。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爱读《易》,曾三次翻断竹简的皮绳,留下“韦编三绝”的典故,这恰是对颜回劳动功效的一定,也足见颜回治学的严谨。

可惜,天妒英才,鲁哀公十四年,合法盛年的颜回倏忽病逝,因家景贫困,父亲颜路与师门同窗多方筹措,才将就完成葬礼。

孔子对爱徒的早逝沉痛难耐,放声高呼:“天丧予!天丧予!”

纵观颜回平生,他固然始一生活贫寒,却有着壮大的精神追求,毕生沉浸在肄业、治学的康乐傍边。后世推崇颜回,并非偏执地认为,常识分子必需“一箪食,一瓢饮”,让本身过得拮据,而是强调,即使生活贫寒,也不克失去追寻真理的能力。

与其在贫寒中怨天尤人,不如做好本身。

贤者与平庸的区别,也许恰是那点不懈的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