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逆袭典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事实上他还做了大官

2019-11-11 09:36:26 暂无 阅读:1826 评论:0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三国演义》里一个有名的桥段,事出第三十五回至第三十七回。是说徐庶辅佐刘备,曹操听闻他是个奇才以后,派人抓了他的母亲,胁迫他归顺自己。徐庶是个孝子,只得离开刘备,前往曹营,徐母见儿子为自己所累,自杀了。徐庶从此不再为曹操建一言献一策,默默无闻一生。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庶俱不受。

《三国志》是严肃的历史记载,世所公认。一般来说,汉末及三国时期,稍有点声名的历史人物,陈寿都记录在案。但经《三国演义》传播后历代民间颇有声名的徐庶,《三国志》中却无传,想来是因为正史中的徐庶,离开刘备后一生平顺,并无多少事迹可资记录,所以未为他立传。

但通俗演义的小说传播威力,远大于严肃而枯燥难读的正经史书,经过"尊刘抑曹"倾向的罗贯中加工传播,徐庶的正义形象跃然纸上,这个形象虽与史实不符,却深入人心。《三国演义》大体遵循陈寿的《三国志》,加以艺术创作而成。既是艺术创作,当然有所夸张或减损,自不必言。其中徐庶的事迹,就与历史事实差距较大,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而且,放在现在来说,他还是个从屌丝成功逆袭的典范。

逆袭典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事实上他还做了大官

影视剧中的徐庶形象|图源网络

《三国志》虽未为徐庶立传,但其事迹散见于裴松之注引《魏略》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魏略》是这样记载的: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后世所传徐庶本名为单福,即出自《魏略》中的此句,但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三国演义》中叙述徐庶化名单福,也或源自此,但貌似没有说他本名是单福。"本单家子"中的"单",可能应该读做单双的dan,而非姓氏的shan。古籍中常用"单家"来对应人多势众颇有权势的世家大族,即出身寒微,并非名门望族的家族。如《晋书。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说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中记载刘封原本姓寇,亦用"氏"来描述:"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而非"本寇家子"。

不管怎样,徐庶出身寒微,是确凿无疑的。不但身处底层,徐庶还曾是不良少年,算是个社会上的混混,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做过贼,不喜欢读书,练剑习武,替人报仇杀人。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是收取钱财为人杀人,还是纯粹行侠仗义,但以其社会处境,为人做打手,怕也是有可能的。在闹市披头散发,画花了脸干活,被官兵抓获,绑在柱子上要杀他,官兵击鼓鸣金,游街示众,让人辨认。没有人敢说出他是谁,想来普通民众还是惧怕他的,就是认识,也不敢指认。后来同伙救出了他,得以逃脱,活命下来。

逆袭典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事实上他还做了大官

诸葛亮蜡像|图源网络

经此一难,徐庶厌倦了混江湖的日子,从此洗心革面,发奋读书,重新做人,开始了逆袭。

古往今来,凡是有抱负有所成的人,不管他先前的出身如何,有过怎样不堪的过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旦认准了方向,就认真努力去做,绝不含糊。

徐庶也是如此。

逃得一命之后,徐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开始去学校,认真读书。因为有做贼的经历,跟他同学的儒生都瞧不起他,不肯与他交往。先前来往的朋友们自然断绝了关系,徐庶只得独来独往,每天独自一人,早早就起床打扫卫生,说话做事,都先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不触怒别人,认真学习,研习学问。

魏略是这样记载的:(徐庶)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

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能做,基本是成功者的一大特征。不管是先前混江湖杀人,还是后来像换了个人样发奋读书,其内心底色,恐怕还是想出人头地,混出个人样来。徐庶读书后,阶级层次社会地位就有了质的飞跃。先是与同郡的名人石韬结识,互引为知己;后又认识了诸葛亮,彼此赏识,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汉末三国,群雄并起,累累白骨中湮灭了不少英雄豪杰、良家子弟,这绝非黎民之福。所以有"宁为太平犬,不作离乱人"一说。但这却是政客豪杰终其一生也难以遇到的乱世狂欢。

在这个意义上,徐庶也是一个政客。初平中,中州兵起,(徐庶) 乃与(石)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

上述引文详见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略》。也就是说,中州兵起的混乱中,蛰伏的徐庶开始了奋进,先是和石韬一起去投靠荆州刘表,以求进身之道;后来又与诸葛亮相识,结为知交,并在投在刘备账下后,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最后,刘备取得荆州,诸葛亮与刘备一起,共建蜀汉,徐庶和石韬一起"来北"即投降了曹操。

逆袭典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事实上他还做了大官

三国人物浮雕|图源网络

据史载,石韬的成就远在徐庶之下。《魏略》载曰: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这里的"福"即是先名徐福后改名字的徐庶。那么,中郎将和御史中丞又是什么官呢?

中郎将和御史中丞都是汉沿秦制设置的官位,御史中丞在后面的历代王朝很少用了,中郎将后代虽沿用,但职级没有汉和三国时代高。

中郎将在汉代是比较高的官职,统领皇帝的侍卫,显见职位不低。东汉时不再限于皇帝的侍卫首领,职级低了一些。到了三国时代,中郎将广泛用于各军阀手下的高级将领封号,吴国周瑜曾为建威中郎将,蜀国诸葛亮曾封为军师中郎将,曹操儿子后来的魏文帝曹丕曾被封为五官中郎将。而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掌秘书、审计、监察事务,对三公九卿有弹劾权,约相当于中枢秘书部门、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副职,其权力不可谓小。

逆袭典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事实上他还做了大官

三国影视城|图源网络

徐庶既能做到曹魏王朝的中郎将和御史中丞,显然进了曹营不是一言不发,不建言不献策能做到的。不但如此,尽管他是被诱逼进入曹魏阵营,但主观上没有不为曹魏做事的打算,客观上也为曹魏立了不少功劳。以至诸葛亮北出陇右,听闻徐庶和另一位寒微时交往的朋友崔广元在曹魏王朝的现况后,都为他们抱不平:"魏国很多人材吗,为什么这两个人没见重用呢?"

这段话语出《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元直是徐庶的字。从一个浪迹江湖的混混杀手,到奋发读书,终能在三国的风云际会中,从寒门奋力一跃,成为曹魏王朝的高官,徐庶可谓为逆袭的典型。虽然没有《三国演义》塑造的光辉人格,但其为人品格显见无大的诟病之处,而其学识尤为人称道,以至诸葛亮都为他抱不平。

乱世意味着原先固化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即将建立,新制度的建立自然有许多机会。徐庶就抓住了这个机会。而"乱"和"治"不仅仅是描述社会层面,在其它层面,比如经济、商业、文化等等,亦有"乱""治"之分,它其实就是一种状态的固化和非固化之分。太平治世,社会稳定,而经济、商业等等方面,却不一定是"治"世,能不能抓住,就看自己了。

遥想近两千年前的某一天,徐庶"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后,有没有顿悟,往地下吐一口唾沫,仰天长啸:

MD,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这,怕是千古之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