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更新迭代社保卡 百姓点赞“秒”报销(2)

2018-12-18 03:48:37 网络整理 阅读:103 评论:0

张大发,一位头发斑白的七旬老人,从参加工作就跟医疗保险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其工作履历无一不和“医保”紧密联系: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医疗保险处处长、协助分管医疗保险处的副巡视员、退休后又任北京市医保协会会长……

应该说,他是北京医疗保险改革40年来最权威的见证者。从劳保医疗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市民卡到医保蓝本、从等待期长达几个月的手工报销到及时兑付的社会保障卡……

作为这些政策直接决策者中的一员,张大发亲历了北京医保模式的建立、发展、完善。

搭建基本医疗保险框架

从清欠“..”开始

张大发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职工医保报销并没有实现统筹,都是各自单位为主体,效益好的能及时报销,效益不好的就打“..”——欠着,什么时候有钱了再报销。到了1995年的时候,建立了市属和区属企业的大病统筹,这才解决了得大病、住院报销的问题。

而最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2001年。张大发说,《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印发,标志着企业职工大病统筹过渡到基本医疗保险的框架搭成,在国家住院统筹的基础上,同时建立了门诊统筹,即门诊报销制度。“这算是北京医保特色吧!”张大发说,“当时在确定筹资比例时,也跟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多次磨合,最终确定基本医保费单位9%、个人2%以及大额医疗互助费用人单位1%,个人按每月3元来缴纳。而这里的大额医疗互助资金就用于支付门诊的报销。”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起来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清欠拖欠的医疗费。“当时几十万职工,手里拿着的拖欠医疗费的‘..’有10多个亿,市委市政府是明令旧账不能带入新制度,要求三年之内要清欠。”张大发回忆说,当时做的就是一家一家去企业清理“..”,联合其主管部门敦促企业拿出计划、按期清欠。“最终真的是在三年内还清了旧账,好多老职工在拿到报销款时都激动得哭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