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问题少年”回家的“最后三个月”(4)

2018-06-14 08:23:31 网络整理 阅读:174 评论:0

来到出所监区,王涛原本平静的心,又开始泛起涟漪。“也担心出去后,父母会不会接受我,毕竟之前我们关系就不好……而且,出去后真的不知道做什么,没工作的话,我怕又会走上抢劫这条老路……”

幸运的是,参加出所监区“美发师”职业技能..班后,王涛一下找到了方向。

“我在社会上时,曾经在理发店当过一年洗头工,对理发还是很有兴趣的,当知道出所监区有理发..班,就报了名。”王涛说,为了学好理发技能,他每期..班都会参加,而且每次都是最早来,最晚走,学得很努力。

“后来,我技术开始有了进步,但又因为缺少实操,难以取得更大突破,这时候,干警和监区其他服刑伙伴都很支持我,要我帮忙理发。”王涛说,最让他感动的是,虽然最初剪得不好,但有个警官笑着对他说:“没事,大胆剪,理成光头也没事,长好后,还让你理!”

这样,随着“回头客”越来越多,王涛技术越来越好,甚至开始钻研潮流发型。到目前,他已累计帮大伙剪了1000多次发。“现在我只拿到理发初级证,出去后想继续系统学下,做个美发师。以后如果挣多了钱,希望能开家店。”

出监教育打通

回家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破解短余刑服刑人员管理难题,打通“问题少年”回家的“最后一公里”?

“要"治病"首先就要找到病因,为什么在即将出监的阶段,他们反而松懈了?”李军勇说,他们调查发现,一方面因为这类服刑人员在经历改造初期环境、人际关系等磨合后,已基本适应了改造生活,但调到出所监区后,改造环境再次变化,其又需要一个适应期。

他们还发现,在一些短余刑服刑人员看来,进入出所监区,意味着在高墙内只剩“最后三个月”,所以开始存在“死猪不怕开水烫”、有意对抗改造的不正确心态。而且,随着刑释日期临近,不少服刑人员开始处于思想波动状态,喜忧参半、复杂和矛盾的心理交织。

“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往往是他们考虑问题最多、思想最敏感的一个时期。很多人担心,出去后家庭和社会能否接纳自己?会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出去后能做什么?不一而足。一旦哪里想不通,他们可能就会做出格的事。”李军勇说。

发现问题的症结后,就需要“对症下药”了。为此,出所监区以警官名义给全体服刑人员写公开信,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等,以书信形式娓娓道来。还通过开展法律法规和形势政策教育、亲情帮教等,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新政策、就业创业新形势等,减少他们对未来的恐惧。

同时,针对这类服刑人员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回归社会后就业困难这一现实情况,出所监区还以“社会需要”、“罪犯需求”为出发点,选择“美发”这一易入门、市场实用性高、创业成本低的行业,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监区举办“美发师”职业技能..班,作为出所监区服刑人员的常规..项目,

据悉,下一步,该监区还将与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开展合作,增加点心制作等职业技能..项目。

(文中金勇、王涛为化名)

作者:南方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