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彭振中、余珮、张搏: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及培育研究——基于不同期限利率日频数据的实证分析(3)

2018-06-21 08:49:48 网络整理 阅读:119 评论:0

国内文献方面,黄达最早提出了关于基准利率的定义,认为在众多金融市场利率中,某一种利率的变动会引致其他利率的变动,市场参与者只需要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的水平和变化趋势,便可推演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13]。后来一些学者如李社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基准利率应是整个利率中一个典型而具体的利率,又应该是其他利率决定的参照体,这种利率既是金融市场投资者和参与者进行金融决策的参照体,又是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必须高度关注和利用的对象。

严格来说,基准利率可以分为政策基准利率和市场基准利率,其中政策基准利率也可以称之为中央银行目标利率。戴国海和李伟对上述两个基准利率进行了辨析,认为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其中市场基准利率是由货币市场供求决定的一组利率体系,而政策基准利率由中央银行设定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某个具体的目标利率;政策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它的变动会引导市场基准利率的联动,另一方面,市场基准利率对政策基准利率也具有反作用,一旦资金供求关系在市场化基准利率的作用下无法达到平衡,这种供求失衡的压力将迫使央行调整政策基准利率。由于我国政策基准利率尚不明确,国内学者对基准利率的研究大多针对的是市场基准利率,本文的研究对象也是基于该概念范畴。

基于对于基准利率定义的理解,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基准利率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属性或选择标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性。基准利率是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并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2)基础性。基准利率应具有无风险性并且是其他金融产品定价的基础、金融市场参与者进行决策的参考。(3)相关性。基准利率的变化引起货币市场、存贷款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的改变,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储蓄、消费、投资等行为,并最终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从而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紧密相关关系。(4)稳定性或者抗干扰性。基准利率应避免频繁出现大幅波动,以便更好地作为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5)可控性。央行能够利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手段调控基准利率。(6)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并且这些指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