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基于中国国情,最新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发布(2)

2018-06-09 06:37:08 网络整理 阅读:122 评论:0

新版指南副主编、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主委、..总医院神经科解恒革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国际指南不同,新版指南对疾病分类进行了调整,以病理机制为原则对疾病进行分类。例如,国际上通常将叠加运动症状的额颞叶相关谱系痴呆归类到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痴呆,而事实上这两种疾病虽然具有相似的锥体外系症状体征,但痴呆前期临床症状不同,病理机制也不同。因此,本版指南根据发病机制创新性提出额颞叶变性及相关谱系疾病、路易体病以及新的血管性痴呆分类体系,将更有利于临床医生的逻辑思维和诊断。另外本指南的整体篇章布局也更加简洁,分为诊断标准、辅助检查、治疗与管理、预防等四个章节,易于检索。

此外,解教授强调,新指南结合了国际研究进展和中国本土的研究证据,其中包括中国本土临床试验数据等。同时,本版指南在制订时重新对部分已发表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而非完全照搬国外的结果,对于国外未涉及的意见,,也基于我们的循证医学证据做出自己的原始判断。新版指南在推荐意见方面调整较多,旨在给出适合中国临床医生的明确推荐。生物标志物暂不适合在国内常规推荐

2018版NIA-AA 阿尔茨海默病指南中已经推荐引入诊断标志物,即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和神经变性或损伤标志物,引起学者关注。对此,解恒革教授认为,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理机制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而且针对以上标志物设计的药物临床试验接连失败,更加使得基于现阶段的有限认识而确定的诊断标志物继续面临深刻的挑战。解教授还表示,Aβ蛋白以及Tau蛋白的脑脊液检测和PET检查,在全国只有极少数医院可以开展,距离在全国常规推广应用尚存在巨大的距离,因此新版指南的推荐意见仍以详尽的临床病史、全面的认知功能评价和系统的头颅MRI等辅助检查做为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强化临床医生的基本功,生物标志物只作为研究推荐。

相关文章